河洛网

搜索
查看: 4332|回复: 0

听眉毛爷爷讲那电影起源的事情

发表于 2012-2-23 14: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0701_20367091.jpg   
9部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两部穿越,一部一战,一部复古,还有《雨果》和《艺术家》这两部惟妙惟肖的仿古,怎么好像大家都不愿意活在当下了,连马丁·斯科塞斯都返回蒸汽时代去爬老巴黎火车站生了锈的时钟齿轮了。
       But,老马就是老马,《雨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PG级电影,也不是什么发明男孩的历险记,更不是3D儿童电影,事实上,年龄越大对电影越热爱的人才越能体会它说故事的维度和深蕴的情感。于是看完电影我震惊了,老马这次居然拍了一部电影起源的纪录片!

     雨果
       巴黎的30s,一个到处是发明家的梦想大爆炸年代,雨果藏匿在墙壁砖瓦后洞察世界,穿梭在钟楼阴暗狭窄的通道校对火车站的几座时钟。父亲的遗物,一个破烂的机器玩偶建立起雨果和伊莎贝尔,《造梦--最早的电影》作者热内·塔巴尔,伟大的电影先驱--将戏剧引入电影的创始人乔治·梅里爱之间的联系,雨果修好了梅里爱机器人,帮助失落的电影宗师重拾信心。
       没机会在大银幕看《雨果》真是莫大的遗憾,别看马丁已是古稀老人,在他的第一部3D电影中,“3D”这个词可不是噱头,影片用3D摄影机拍摄而不是后期转录,画面绚丽得叫人想钻进去一探究竟,CG特效具有浓郁的古典风情,冬日巴黎街景配合3D镜头和CG飘雪,即便坐在电脑前都能感受到画面的质感和无与伦比的精致细节。其实本片漏洞不少,比如来打酱油的裘
·德洛饰演的雨果父亲这条线索就很经不起考验,以至于对父子俩之后的行径感到些许的愕然,好在《雨果》并不是老马之前拍的那些社会剧,没必要深究,故事只是老马此次拍片目的与观众情感的桥梁之一,真正的精华不在这里。



       致敬

       比起稚气简单的故事,《雨果》真正叫人感动的是老马对待经典电影和影人谦卑的态度。《雨果》中老马致敬了许多老影人老电影,比如片中反复提及的《火车进站》和《日蚀--太阳和月亮的交欢》,在那个满大街冒蒸汽的时代,观众看到屏幕中驶来一列火车是会惊慌逃跑的,因为他们觉得火车会从屏幕里冲出来,那时像梅里爱这样开创人工场景的先驱可称得上是神。
       也就是说,马丁就是当代的梅里爱,他用目前最先进的电影技术去拍摄与前辈电影类似的场景,比如片中雨果被火车站督察员逼到钟楼顶,手抓大钟指针,身后是万丈深渊,此场景与《最后安全》中影史最经典的场景十分相似,老马尽最大努力让现在的影迷感受到一百年前电影工业刚起步时人们感受到的新奇与惊艳,当看《雨果》的观众为3D镜头的切身体验惊呼时,老马的致敬就达成了,处于不同时期掌控不同拍摄条件的不同导演用两处相似的场景震撼世界,电影建立起的纽带太奇妙了。


     老马
       印象中眉毛爷爷只要有机会就要发表保护电影资源的演讲,某年某电影节某部电影的首映式,几乎变成了老马就电影遗产问题的呼吁大会,于是,《雨果》中出现了雨果为了保护梅里爱机器玩偶而做的抗争,以及散布在各地的梅里爱的粉丝发起的寻找胶片行动,老马终于在自己的电影中为自己发起多年的活动做了一次宣传。老马心里的OS是,别为了赚钱就喜新厌旧,制片人的铜臭味不但带坏了新一代的影迷,更扭曲了整个电影工业的发展,新晋导演不好好学艺等待厚积薄发,整天想着投机取巧,把接力棒交到你们手里我TM真不放心!


       影片中有几处回顾梅里爱在片场工作的段落,其中粗糙的布景、道具、服饰在现在看来完全是草班子戏台,但在一百年前却绝对是比现在的3D更激进的拍摄手法,还有梅里爱用剪刀剪胶片,这种原始剪辑方法在玩苹果长大的小盆友们看来是完全无法想象的,这些段落可看作是老马对年青影人和影迷的教育,你们懂得3D是立体的,但未必懂得电影布景的起源,历史才是沉淀的厚重的最有意义的。人老了就会不自觉的念旧,所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申奥了一辈子还没申完,所以老马当了好莱坞一辈子的“刺儿头”突然拍起电影本源这个主题,这些老家伙们如此苦口婆心为整个工业操劳,真令人感动啊!
       所以看此片之前千万不要以为老马堕落了没个性了,也不要以为以默片时代为背景的《雨果》会像历史书一样乏味,此片在北美口碑走高票房不济已经体现出有很多观众被影片的题材吓跑了,事实上老马只是借自己的电影帮那些渐渐被尘封的经典还魂,一贯的精彩还在。此外,在影片结尾,为给这段影史
回溯画个完美句点,老马还为自己一贯的无情刚硬增添的一抹暖色,使《雨果》像极了一双他老人家的手,温暖、娴熟、坚定。





该贴已经同步到 洛阳微电影的微博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