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查看: 1924|回复: 2

河洛文化和客家文化

发表于 2011-12-4 17:3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00多年前,发生在京师洛阳、河洛和中原大地上的那场大范圈、长时问的西晋末年战乱及北方胡人南下,迫使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河洛文化也随之南播.这种“南迁”,“南播”,以后又几次发生。客家先民、客家人“根在河洛”,河洛文化、中原文化乃客家文化之源,这几乎是研究者所持的共同看法。

    一、关于河洛地区

    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广大地区,即古河南地,又称河洛地。

    司马迁《史记·贷殖列传》曰:“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关于古河南地,陈昌远先生曾这样表述:“它指黄河由河曲、渭河而东,中经砥柱之险,过孟津、洛河,流出大侄,开始散为荥播,这一大段大河之南地。”

    关于河洛地区的具体范圈.朱绍侯先生曾指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②显然这个范圈要大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洛阳平原或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异是河洛地区的棱心部位。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为河洛文化圈,实际要超过河洛区域范围,即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在2002年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朱绍侯先生以及开封的沙旭升先生都谈到,由开封禹王台所存康熙所题“功存河洛”匾额可以说明,所谓河洛地区,向东应包括郑州、开封在内。这个看法自然是正确的。

   “河南”正式作为行政区划,时间却要晚得多,它应该是始子汉代“河南郡”。战国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秦于河洛及周边地区一带置三川郡(以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故名),郡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约15公里.即汉魏洛阳故城):前206年,西汉高祖刘邦曾初都雒阳,后因娄敬、张良谏言迁都长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治雒阳,辖雒阳、河南(汉置县,治王城)、偃师、缑氏、平(偃师西北)、平阴(盂津东北)、新成(伊川西南)、谷城(新安东)、巩、新郑、中牟、开封等22县。光武帝时改河南郡为河南尹。隋置有河南道、河南郡:唐置有河南道、河南府:宋置有河南府;元置有河南江北行省、河南路、河南府明置有河南布致使司、河南府;清置有河南省、河南府。以上这些称“河南”的行政区划,级别同或不同,其辖境范围并不完全—致和重叠。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一词的最初含义,也原指洛阳一带。

    中国”—词,曾见于《诗·大雅·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一也见于《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还有其它早期典籍等。但由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出土文物可知,“中国”一词。最早见于1965年陕西省宝鸡县所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其文曰:“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述文王,肆文王受兹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民。”何尊为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纪年铭的青铜器,系名“何”者作于周成王五年。可以看出,这里的“中国”,即指周王朝疆城的中心地区,即成周。也即今洛阳一带。《史记·刘敬传》说:“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遣营成周雒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因雒邑成周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土”或“土中”,这也应该是后来河南省地区称“中州”或“中原”的由来。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不但最早跨入文明时代,而且在以后的数千年里,长期是我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人所周知。迄今,在全田范圈包括台湾在内的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如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河姆渡文化、良诸文化,东北辽河漉域的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多元论”或“满天星斗说”。但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人类社会实现“突变”,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出现“国家”,却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这一点乃是考古界、历史界绝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

    《史记·封禅书》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逸周书·度邑篇》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国语·周语上》又说:“昔伊洛竭而夏亡。”足见河洛地区和夏王朝关系极为密切,正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地区。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偃师二里头村南发现、后又长期进行考古发掘的二里头遗址,不少学者认定,这里就是“太康居斟鄂,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的“斟鄂”所在地,是夏王朝的都城。

    这应是我国“七大古都”(洛阳、西安、北京、南京、开封、杭州安阳)中最早诞生的都城,也是最早的洛阳城。由夏以降.商、西周东周、东汉、三田魏、西晋、北奠、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均曾建都洛阳,故称洛阳为“九都故都”(九表示多数)或“十三朝故都”。

    在中田七大古都中。以洛阳建都最早、建都时问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居住帝王最多;二里头夏都斟鄂被称为“中华第一都”;沿洛河由东向西—线,在50公里以内,保存下来五座古代都城遗址(由东向西依次为:商都西亳、夏都斟鄂、汉魏放城、_隋唐东都城、东周王城),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仅见的。北魏洛阳城范圈约1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都城。俞伟超先生在论及北魏洛阳城规模时就曾指出“是近代以前全球所见范圈量大的城市”。东汉永和五年(140年),河南尹(治洛阳)“有户二十万八千四百八十六,有口一百零一万零八百二十七”(东汉初年,全国人口两千多万,后增加至五千多万),北魏洛阳有“十万九千户”,约60万人口。凡此,在七大古都、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洛阳应是当之无愧的“古都之首”、“名城之冠”。有一种说法.要了解中国的20年可以到深圳,要了解中国的200年可以到上海,要了解中田的500年可以到北京,要了解中国的1000年可以到开封,要了解中国的3000年可以到西安,而要了解中田的5000年,只有到洛阳。这是很有道理的,这和司马光的名句“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十分吻合。

   还应提及的是,作为国都、京师、京畿之地,古代洛阳的范圈要比今日洛阳市大的多。尽管在不同时期洛阳的范圈大小不完全一样,但一般说来。可以涵盖整个河洛地区,即如前面已说到的东至荥阳、郑州;西至华阴、潼关;南至临汝;北至济源、晋南。

    前又提及,古代所称“中国”,本指洛阳一带:“河南”也原指以洛阳为核心的河洛地区及周边一带地方。嵩岳是驻洛帝王朝拜之地,武则天“登嵩岳封禅”,故改“嵩阳县”为“登封县”,并用“万岁登封”年号;少林寺财是魏孝文帝为天竺僧跋陀所建。“洛、偃、巩、盂、登”,古均属洛阳。巩义市即巩县,因其南依嵩岳,北临黄河.东有虎牢关,西有黑石关,故日“巩”,本为洛水入河之地。

    二、关于河洛文化

    诞生、成长、发展繁荣于河洛大地的河洛文化。不同手任何一种地域文化,如山东的齐鲁文化、河北的燕赵文化、山西的晋文化、陕西的秦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两湖的荆楚文化、江浙的吴越文化等等,它是中央文化、田家文化、田都文化、统治文化,长期占据着主导和统率地位。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更直观、更准确地表述河洛文化这种独特的、无可警代的历史地位,笔者考虑。如将河洛文化改称舅京洛文化”,似乎更为恰切(京洛即洛阳。班固《东都赋》云:“子徒习秦阿房之造天,而不知京洛之有制也。”《大慈思寺三藏法师传》云:玄奘“法师少离京洛……”)。

    关于河洛文化的时限界定,不少研究者认为:上限始于裴李岗文化,以后一直延续到今天。

    河洛文化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史前考古学文化。裴李岗文化是新古器时代早期偏晚的一种文化。

    早在1959年,就在洛阳市偃师马涧沟发现了属于裴李岗文化遗存的石磨盘一套;以后,裴李岗文化遗址陆续在古洛阳范围内的偃师、巩县、登封发现,再后来,在豫西地区又多次发现,这说明古洛阳地区是裴李岗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接下来的仰韶文化,以首先发现于河洛区域内的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河洛地区是它的中心区域。河洛地区又是河南龙山文化的中心地区。由裴李岗文化而仰韶文化、而河南龙山文化、而夏文化,一脉相承,至今大约延续了一万年之久。

    二是“三皇”、“五帝”文化。三皇(我们取燧人民、伏羲氏、神农氏一说)、五帝(我们取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一说)都和河洛地区有直接或简接连系。其中尤以伏羲、神农、黄帝、帝喾等关系更为密切。如伏羲长期在河洛地区活动,受河图以画八卦,伏羲之女溺死洛水,化为洛神;今新安县青要山“实惟(黄)帝之密都”;帝喾族生活于洛阳平原,帝喾有四妃,生四子,分别为后稷(周先祖)、契(高先祖)、帝尧、帝挚等。

    三是河图洛书。《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相传伏羲氏时,有一匹龙马从黄河浮出,背负“河图”;大禹治水的时候,有一只神龟从洛河浮出,背负“洛书”。伏羲依“河图”画作八卦,就是后来《周易》一书的来源;大禹对洛书进行了阐释,就是《尚书》中的《洪范》了。在后来的长时期里,人们对“河图”、“洛书”作了种种推测、探索、解释,它无异反映了河洛地区在中华文明史上独特而重大的作用。

    今洛阳市孟津县,原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图河,全长约20公里,流过该县朝阳镇卦沟村、送庄乡负图村、白合乡上河图村、下河图村,至会盟镇雷河村附近注入黄河。古来相传,“龙马负图”就在黄河、图河交汇这一带。今洛宁县西长水村,立有二方古碑,东西并排,面南而立,西边一方应为汉魏遗物,正面碑文,仅剩一“洛”字;东边一方为清代所立,正面为“洛出书处”4个大字。古来相传,“神龟贡书”即在此洛河段。

    四是五大学说学派。儒家学说奠基于洛阳:有关古籍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制礼作乐”这一对中国社会、中国思想文化、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伟大工程,是周公在洛阳完成的。

    周公制礼作乐,不但对巩固周王朝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周公在雒邑“制礼作乐”,开创了儒家学说的初基。正是因为周公封于鲁、周公后人治理鲁,故鲁国成为保存西周典籍及文物制度最多、最丰富的国家,成为周公思想、儒家思想根基深厚之国,所谓“周礼尽在鲁也”。后孔子生于鲁国,向往周礼,故又有“孔子入周问礼”之事。就是说,孔子不但长期受周文化熏陶,还不远千里到周王室学习。在此基础上,孔子倾毕生精力,丰富、发展周公奠基的儒家学说,整理编订《诗》、《书》、《礼》、《易》、《乐》等古代典籍,兴办教育,诲人不倦,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历代儒家尊周公为“元圣”,河洛大地实儒学渊源之乡。

    道家学说渊源于洛阳:老子是公认的道家鼻祖,长期生活在洛阳,任职东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负责管理周王室图书典籍等。他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民心思变。他纵观社会兴衰治乱、世事祸福成败,并融合多种思想观点,创建出自己的学说,被称作道家学说或道家学派。《道德经》五千言,又名《老子》,传为老子所著。

    老子时代的东周王都,即东周王城,文物工作者已经发现并进行了初步勘探。它位于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近年发掘的“天子驾六”大型车马坑,再一次证明周王城即为周天子所居之地,二千多年前,老子即应生活在周王城内。

    佛家学说首传于洛阳: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西天取经”,人们通常称“永平求法”,即发生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的一次赴印度拜取佛法的活动。“永平求法”不但取回了佛经、佛像,迎来了中国佛教的两位开山鼻祖——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而且还因此创建了“中国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早期佛经翻译、佛教传播和进行各种佛事活动的中心,而洛阳作为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的国都,给佛教在中国传播、弘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到了北魏,洛阳已有佛寺1367所。

    据考古勘测出的汉代洛阳雍门遗址位置推算,今日白马寺,仍大体位于东汉白马寺旧址之上。

    玄学诞生、兴盛在洛阳:至魏晋时期,一些人用唯心主义解释天道自然,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学经义,以出身门第、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当时风气。他们的学说称为玄学,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王衍、向秀、郭象等。

    理学创始于洛阳:北宋时,西京洛阳人程颢、程颐兄弟等,把“理”或“天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根本,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他们创立的哲学思想体系称为“理学”,也称“洛学”。

    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佛学、玄学、理学这五大学说学派,对形成和决定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品格,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都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它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五是制度文化。有研究者称:从大的方面来说,奴隶制的确立和封建制取代奴隶制,从小的方面来说,如均田制的推行、漕运制的确立等都和河洛地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六是名人文化。河洛地区曾涌现过灿若群星的文化名人,他们的业绩和贡献,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七是民俗文化。河洛地区长期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的民风民俗、节目庆典、婚丧嫁娶、衣食住行、游戏娱乐,都会具有楷模表率作用,深远地影响其他地区;同时他会吸取、容纳各地的风俗时尚。

    八是姓氏文化。有研究者统计,在当今的120个大姓中,全部或部分源于河洛文化圈内(今河南省境)的97个,占80%以上。而97个姓中的大部分又源于河洛地区。

    九是文物典籍及其他。洛阳历史上曾产生了许多重大的科学文化成就,留下众多光辉灿烂的文物、典籍,成为我们民族和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如史学、文学、绘画、书法、雕塑、音乐、科学技术、医药、建筑、园林等。以上这些,都是植根于河洛地区的河洛文化。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着重介绍了精神、思想层面的内容,近些年来,也有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物质层面的内容。

    河洛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和其它地域文化(如山东齐鲁文化、河北燕赵文化、山西晋文化、陕西秦文化、两湖楚文化等)是什么关系呢?或者说,如何给河洛文化定位昵?学术界大体有如下一些看法: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母体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它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河洛文化是中央文化、都城文化、国家文化;河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河洛文化是狭义的中原文化,河洛文化圈涵盖了今日河南省全境。

   较之其它地域文化,河洛文化具有明显的先导性、正统性、开放性、‘兼容性、稳定性等等特征(或特点)。

    应该指出的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所有的文明古国如埃及、巴比伦、印度,甚至希腊、罗马,原来的民族、原来的文化,统统被征服了、中断了、消失了,只有中国文明、中华文化,从古到今,一脉相承,连绵不绝,流传至今。这是世界文明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在考察这一历史文化现象时,我们注意到自古以来洛阳为“天下之中"这一观念,注意到河洛文化独具的强大凝聚力和生命力。这种“以洛阳为中心”的观念,这种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对中华民族、对我们国家实在是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有文章称:江ze民同志曾在一次会议上讲到河洛文化。毫无疑问,河洛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实现祖国统一,对振兴中华、创建和和谐社会,尤其对我们洛阳市的发展进步,都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河洛文化——客家文化之源

    “君从哪里来?来自黄河边。”如前所述,客家人“根在河洛”,客家文化源于河洛文化,不仅如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河洛文化对其它地域文化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的。

    曹奠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重演“曹丕代汉”故事,废魏自立,建立西晋,是为罾武帝。下传惠帝、怀帝、愍帝,凡四帝,52年,建都洛阳。

     

发表于 2011-12-4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在西晋武帝时,欲接受曹魏一代“本根无所庇萌,遂乃三叶而亡”的教训,出于监督异姓功臣及吴、蜀地方势力的需要,曾大封宗室27人为王,并充许封田置军(大田5000人,次国3000人,小国1500人)。武帝驾崩后,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毫帝。惠帝无能,皇后贾南风擅权。从此为争夺西晋皇室最高权力,以都城洛阳为中心,主要在河洛及中原大地,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成都王司马颢、河间王司马颐、长沙王司马义、东海王司马越,展开了长达16年的大混战。这场导致一昭阳兴废,有甚奕棋,乘舆幽絷,更同菱里,胡羯陵侮,宗庙丘墟”的“八王之乱”,使数十万人丧生,给社会经济、文化带来了巨大破坏。如永宁元年(301年),司马同,司马颖、司马伦等混战,死者近十万人;永兴元年(304年)司马颞部将张方攻入洛阳,烧杀抢掠,死者以万计。混战过程中,洛阳13岁以上男子全部被近服役,米价贵到一石万钱,许多人饥饿而死。接下来是“永嘉之乱”。永嘉二年(308年),王弥击败晋军子伊水之北。兵逼洛阳城下,西晋朝廷急令关闭洛阳城门。永嘉五年(311年),王弥等攻下洛阳,纵兵烧杀抢掠。洛阳为之城空,316年,刘曜攻下长安,俘晋愍帝,次年.愍帝被杀,西晋亡柞。

    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给洛阳、河洛和中原大地造成了极大灾难,广大汉人难以生存下去,纷纷南迁,形成我田历史上第一次中原汉人大规模南迁浪潮,这便是今日各地客家人的第一批先民。关于此次南迁人数。《中国史纲要》说:到达长江流域的至少有70万人,另有20万人没有到达长江。聚居在今山东境内。《晋永嘉乱后之民族迁徒》一文称,从永嘉之乱到拓跋焘攻宋,北方人口南迁将近百万。为了安置这大批的南迁汉人,东晋时在长江—带设置了不少侨州、侨郡和侨县,如南徐州、南豫州等。侨人不入当地户籍,官吏均为北方士族。其后,唐代安史之乱、唐末及五代、宋室南迁、南宋灭亡之时,黄河流域均有大批汉人南迁,“其中绝大多数是河洛人、中原人。”

    繁荣发达的汉魏晋、隋唐宋文化,富庶美丽的河洛及中原大地,繁荣热闹的京都洛阳、开封。都会在南迁汉人、客家人的思想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成为他们世代相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白头宫女在,闲话说玄宗”。洛阳城、开封城.河洛大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是他们永远道不完、表不尽的谈资,那情景远远超过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正是这些南迁汉人、客家先祖带来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极大地促进了长江流域等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河洛文化.不但是南迁汉人、客家先祖、客家人最重要的精神财富,而且也通过他们得到了最广泛、最深入的传播,极大的扩大了河洛文化的影响。客家文化的精神、精华,客家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都是和河洛文化一脉相承的。

    唐代诗人张籍《永嘉行》诗云:
    黄头鲜卑入洛阳,
    胡儿执戟升明堂;
    晋家天子作降虏,
    公月奔走如牛羊,
    紫阳旌幡暗相触,
    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
    夫死眼前不敢哭;
    九州诸侯自顾土,
    无人领兵来护主;
    北人避胡多在南,
    南人至今能晋语。

    这首诗淋囊酣畅地描绘了晋末战乱、胡人入侵和中原汉人南迁,至今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据有关资料说,目前生活在我国南方各省及海外各地的客家人有将近一亿之众。几乎赶止英、法两国人口的总和,这真是一个骄人的数字!以致形成了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华人,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的壮观局面。而且其中不乏政坛揆要、企业大腕、文化泰斗!“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客家人公认。根在河洛一,闽南话也叫“河洛话”,迁台的客家人自称“河洛人”、“河洛郎”,台湾演出“歌仔戏”,横额上书“河洛大舞台”,客家人的姓氏、堂号、民风民俗、节日庆典都源于中原和河洛,他们对中原、河洛、洛阳、开封有极为深厚的感情,先祖故乡的发展、振兴和腾飞,他们感到由衷的高兴!
发表于 2012-3-23 16: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专业了,,喜欢看简单易懂的。。。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