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查看: 2239|回复: 4

庄之旧事

发表于 2011-7-6 21: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庄 之 旧 事                        原创   晚饮黄河月
              河洛古镇送驾庄
            铭记史册矗北邙
            唐宗箭射白鹿庙
            知节斧劈老君堂
            图河逶迤傍村过
            慧林遗址幽思长
            陋巷依稀闻旧韵
            村寨文化美名扬
  送庄村,洛阳北邙山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古镇。据考证,汉唐时代即有人居住。隋末,唐王李世民被本村百姓送过驾,特赐名:“送驾庄”。
世事沧桑,朝代更迭,宋元时代,人烟稀落,村庄孙姓人居多,故名“孙家庄”。1943年春,村中赵氏家族为考证宗族支别源流,发掘风淳门外村东南赵氏祖坟(离村寨门三十步许,今九龙圣母庙东,寨壕南这一片区域,)得赵氏三世祖赵方墓志铭,铭文记载明朝嘉靖二十一年葬于洛阳县清风乡孙家庄,二子景春景新亦附葬焉。明末崇祯年间,战火频繁,村中孙姓人丁逐渐衰微,随根据世代相传为唐王护驾送驾的故事将村名更名为送驾庄,据油坊巷老人回忆,他爷爷小时候【大约清末民初时期】,油坊巷还有一家孙姓孤寡老妪,经营油坊,据说此老妪不爱纺棉,常隔墙拿油给邻居,让人帮她纺棉,疲于经营,老妪死后,孙家庄就再也没一家孙姓人了。
村庄原有高大宽厚的寨墙,同治年间,村中高、王、赵三大家族豪绅,联合全村居民垒砌打造,阻止捻军红胡子刀客的烧杀抢掠,经历数个冬春方才修筑成功。修筑寨墙者多是周边穷人,不计报酬,管吃饱饭就行。寨子修成以后,防御土匪流寇劫掠,确实起到很大作用。老人回忆,解放初期,寨墙仍有四五尺宽,在上面可以环庄一周,五十年代以来,寨墙逐渐颓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
送庄村的寨子有五个寨门,这在当地十分罕有。东南西北各有四门,西南角有个小门。四座正门,寨门高大,门额石刻寨门的名字:东门,型仁门;西门,讲让门;南门,风淳门;北门,俗良门。
寨门的名字昭示出村寨闪耀着儒家文化的光辉,仁者爱人,爱天下之人,型仁:行仁义之风,能行王者于天下,为仁矣,王者,为恭宽信敏惠!
想当年,型仁门一览山河,远可眺望大河奔涌,首阳逶迤,近瞧午桥【午桥庄,裴度聚族所建的堡垒,在裴坡村东北部】风月,徽陵【后唐明宗李嗣源的陵墓,在送庄村东南】翁仲。型仁门内旧时有火神庙和高氏宗祠,旧址今为送庄中心小学。文人墨客在寨门楼上饮酒作文,的确是一件幸事,行仁门的右首,建有文昌阁【今邮政局附近】,供奉文昌帝君,旧时,读书人用过的字纸,要在文昌阁焚化,不能它用,更不能用作亵纸,否则犯大不敬,不利于文道仕途。
西门乃讲让门,有句训言:讲让型仁方为佳子弟,象贤崇德克敦大本厚。讲让门因一个私塾先生箫声而悠扬,昔之夏夜,讲让门上空时常弥漫着呜咽的箫声,成为一道绝美的风景。讲让门内素有“一枸三座庙,半里七孔桥”之称,进入讲让门有大坡池,池塘边有数百年的大枸树,三座小庙现在人们已不记得是什么庙宇了,水道逶迤,半里之内,几家大户在上面架有七座小桥,赵氏宗祠也在附近,当初大殿巍峨,殿前古柏森森,碑石林立,如今,仅剩一棵古老的梧桐树诉说着昔日的繁华。讲让门外一里许,便是赵氏家族集族而居的赵河嘴,赵河嘴沟壑纵横,位于图河上游的支流两旁,自洪武年间,赵氏先祖即在此繁衍生息,每逢战乱,寨中人们顺讲让门逃出,匿至赵河嘴的沟坳林丛。沟南今尚有紫花石,石碾半方,侧面刻有“康熙五十一年”,石碾无言,见证了人海浮沉,世事沧桑。
型仁讲让,示民有常,先人把仁爱定为法式,提倡讲让成为那个时代人们遵循的道德规范。
  仁是一种智慧,
  仁是一种信念,
  仁是一种规范,
  仁更是一种理想!
  让是一种美德,
  让是一种品格,
  让是一种境界,
  让何尝不是一种风景呢?
儒家思想熏陶下,送庄村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文风粲然,从散落在村中的石刻鼓形门墩,碑文,族谱了解,各大家族官宦贤达人才辈出,才子学士比比皆是。
南门乃风淳门,取民风淳朴之意。风淳门内远远便可望见王氏宗祠,王氏宗祠面南背北,背倚北门俗良门,呈王者之风,风淳门和俗良门经王氏宗祠的阻隔,虽在一条中轴线,但不相通,后人皆不知其意,有人推测,可能是关乎风水吧。风淳门外有座九龙圣母庙,供奉九龙圣母。相传在宋元时期,风淳门内王姓有女曰莲花,一年六月跟随家嫂至村北图河畔洗衣,上游飘来一枚红桃,二人捞取后分食,莲花食桃后砸开桃核食其桃仁,后不夫而孕,家人皆为其蒙羞,连同其嫂逐至宜阳白杨镇,住在一座山洞,靠其嫂乞讨为生,一天,嫂子讨得一罐面叶儿回来,见莲花身上盘绕九条小龙,坐化成仙,嫂子手中提的面叶儿失手洒落,汤化为九龙潭,面叶儿化为五彩小鱼,莲花和嫂子成了仙人,王姓族人始后悔不迭,在风淳门建庙供奉,每年正月十九日为圣母寿诞日,三月十二和七月十二是庙会日,香火很旺,附近乡民常来祈福祭拜,在送庄周边影响很大,人们亲切的称呼九龙圣母为老姑奶。圣母庙在大跃进时期,兴修水利,连同五座寨门一起被拆除,砖块运至村北图河河道开凿机井券井壁,圣母庙在上世纪年代初,恢复重建,初具规模,而五座寨门湮没在历史的长河,再也看不到他们的雄姿。
北门即是俗良门,出北门就可望见黄河,就是门外路旁有花娘娘庙,今庙已荡然无存,庙内有一井,井旁有砖券古桥,今仍存在。俗良门内半面街道,据传说,明代万历年间,刑部尚书乔允升取送庄女子为妻,在岳父家建造歇马銮殿,今仍有砖楼号称“诰命楼“,可能与乔允升有关,待考证。
村寨西南角偏僻静幽之处,一小门仅容茬驮车辆通过,平素称为小南门,小南门在战乱时正门被兵家围困时,供人们向村西部山沟逃生所用,平安年代,人们生产时从此门通过,也可少绕些许路程。
北邙上下,素有“金平乐,银象庄,吃不透,在送庄“之说。”清代禀生赵光斗,家道殷实,号称良田“五顷四“,【禀生乃秀才之才华出众者,由政府按月发给粮食】赵先生饱读诗书,赶上清末,废除科举,仕途不通,耕读传家。1919年冬,洛河南刀客攻破俗良门,进入赵家深宅大院,赵先生夜读于书房,管家通报说刀客劫掠,先生临危不惧,坦然告诉管家,领刀客到楼棚上藏钱的棉花垛,任其取拿,言毕继续读书,先生吟读诗书的声音,让刀客感到高深莫测。刀客拿口袋装满现洋,因过于沉重,刀客们背不动,先生让长工牵骡子驮着装银元的袋子送至洛河边。因此,送庄在河洛一带既有”吃不透“之说,吃不透及不知深浅之意。
高氏家族有个私塾先生曰高耀武,在二三十年代那是相当有名。高先生年轻时在清末翰林洛阳林东郊家任教,老年时在家义务教书授业,造福桑梓,杏坛情深,先生的子弟不乏出类拔萃者,在新中国建设中发挥着卓越的贡献,一九五三年,村中成立剧社,先生泼墨书写“风吹鼍鼓山河动“,做成巨型布质横幅赠与剧社,多年前,村中搭台唱戏时仍见悬挂。先生五八年去世。
赵氏正骨,源于明末,据赵氏族谱记载,十四世赵氏祖先大臣,生有二子,长子无邪,军中医师,次子无忧,纵九品衔。昔日,赵氏家中保存有明末广西桂林府知府赠送匾额,上书四字:“明才朝端“,文革时毁损。
行走在古老的村庄,捧起一把芳香的泥土,细品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在青春易逝的岁月长河,许多美好的事情正渐渐被淡忘,正如我这可爱的家乡,多年前的旧事随着老年人渐渐老去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下,身旁许多人总在提醒小子,趁现在老年人还能够回忆出多年前的事情,把村庄之旧事挖掘整理一下,以飨后人。小子年少才疏,遍访老人,历数月,汇《庄之旧事》,想必送庄人阅之,会有一番念想吧?
            2011年春夏  七月六日成稿于饮月斋
发表于 2011-7-7 18: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家乡历史,家乡传闻,读起来真亲切!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4:2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热爱家乡,更热爱家乡的历史文化,敬佩。
发表于 2011-7-9 15:4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送庄村,又名送驾庄。有据可查为:明洪武年间建村,明万历(1573)年之前,村名为孙家庄。现辖送庄西沟和北沟两个自然村。
      送庄村居住第一户为高姓,明洪武年间由山西平阳县迁来,住正街西头叫高圪当的地方,至明末发展到20余户人家,明弘治(1488—1506)年间,赵氏由东赵(今平乐镇)迁居送庄南门内。据墓志载:“由平乐保东赵村迁居凤凰保孙家庄”。又有“老君堂(今送庄镇护庄村)西二里孙家庄”的记载。数年后,其一支迁居送庄西沟。明万历年间(1573—1620),王氏先祖由洛阳钟鼓楼迁来定居。王家祖籍南京,明初迁山西垣曲县,数年后迁洛阳鼓楼街。明万历时,王家属富户,在送庄一带买地千亩,由于历年收租来往,和送庄高家结为姻亲。万历年间政局不稳,王氏迁送庄定居,并请风水先生规划了街道,村庄渐成规模。王家定居后,以传说中唐王李世民夜探敌营,遭王世充部将单雄信追赶,村人送驾的故事,用“送驾庄”为村名,后一直沿用至今。村寨墙建于同治元年。
      送庄西沟大约在公元700年左右,送庄村新迁来赵氏家族。为了居住、吃水、耕种方便,便选择了西距村庄约500米的图河沟岔,挖窑居住。因位于村西,被称之为“西沟”。
      送庄北沟:公元1926年左右,送庄大姓王家为避战乱及刀客(土匪)抢劫,在北距送庄村700米的图河故道之阳,选易守僻静之处,定居下来。安居乐业的生活引起了赵、高二姓个别人的模仿,也搬迁沟下。因水浅地多,生活较易,白鹤镇亚村,送庄镇朱寨村的个别户也搬迁于此。由于位居村北,人们习惯上叫它“北沟”。
发表于 2011-7-9 15: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我了解掌握的送庄村资料,也贴上与大家共享!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