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查看: 4556|回复: 1

孟津县送庄镇各自然村落的形成及村名考

发表于 2010-12-13 10: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津县送庄镇各自然村落的形成及村名考

    送庄位于孟津境中部,与会交界,乐镇为邻,西和朝阳镇相依,西北关镇接壤,北同白鹤镇西8公里,南北6公里,43.3平方公里。17行政村,38自然村。政府所在地送庄村。民国时为清风乡,隶阳县乐区,下9个联。新中成立后,1952年阳县第十一。1955年撤阳县建制后,属凤台中心。1956年改送庄,1958年入平公社。1962年成立送庄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建制。1998年撤
    送庄邙山岭部,扼古河和洛官道,是代兵家必之地。繁的战争使史上送庄地的村落度毁于火。“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战乱时期送庄人民悲生活的真实写照;由此造成村落代。据考有村落大都形成于明洪武(1368)年之后。
    明代洪武(1368)年前,仅从残存墓碑上得知唐朝时这里已有村庄。今台村北有北柳庄;台村村之有陶村;西山村西南半里有“郭村”,住有五六人家,全称为“洛塬清风乡郭村”。北宋期,今台村附近有“凰村”。今庄村附近有“桃村”,不足十人家,全称为“河南府洛阳县贤村”。另据代和民国时出土的墓志,今营庄村东有“东桃村”,今三冢南有“营盘
    金代、元代,由于战乱,送庄地区鲜有居民,村落难觅废为树生,豺狼出的荒岭,只留下累累古冢、几座古数条古道。据传说当时自湖北襄以北的中原地,48州都荒无人烟。
    现今村落的形成,始于明初大模移民。据传说,大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下诏,人口稠密的山西居民南中原。因居民不愿移,官府使用诡计,放风说是洪洞县大槐树镇的人可以免近居民信以为真纷纷迁避于大槐树镇。没想到却被明朝官绳绑一臂,押中原。(据,今人把上成是“解手”,就起源于明初大移民途中)。明代遗存的谣谚有“大槐树镇迁偃登宜陕渑灵阌更多居,亦有洛邑新安”的句子(注:“万户”表示很多的意思。“阌”旧时河南的一个县名,叫阌乡县)。
    移民初迁时,官府采取鼓措施,荒地谁垦谁所有,三年不粮。故此后,山西居民又有陆续自愿南的,持续时间较长模和量都很小。
自然村落的形成,在址上有以下两种成因。一是盛世址扎村,多交通便利,地势开阔平坦之所。二是址扎村,多偏僻之。在村庄的命名上有:因地理位置而名,因历史传说而名和因姓氏命名三
    明崇祯至清同治年间,因战乱不断,送庄镇范围内荒废了四个村落。分别是后沟村东的圪当头村,负图村东一里的贺家凹,裴坡东南一公里的曹家凹,十里村南的崔家凹,前两个废于明末,后两个废于清同治年间。
    从送庄地区迁走有下落的姓氏也有。仅西山头村从清初到清末,迁到外县去而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四十八家。据传说,明处迁民时,有一姓谢的老汉一家,在山岭头住了数年,而后凭着铁匠手艺到黄河渡口打铁钉船谋生,初始在河边搭窝棚,而后盖房定居,后形成“铁谢村”(今属白鹤镇)。
    宅院和房子特征也具有时代性。就院落宽度说,明朝民居大多为二丈三尺宽,清乾隆后民居多为三丈宽。明崇祯年间多挖靠山窑,临沟打窑出土方便。清同治乱世,民居则多平地下坑打窑。
    关于村名传说:隋末唐初,群雄割据,连年混战。当时洛阳城住着王世充,金墉城(今平乐金村一带)住着李密的瓦岗军,民谣有“二十五里双皇帝”之说。唐王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又曾率军转战北邙山。因此,送庄一带多流传秦王李世民独骑在北邙山侦察敌情,夜探敌营,遭遇敌军追赶(一说王世充部将单雄信,一说为李密大将程咬金),李世民落荒而逃,村民奋起救驾之说。这些故事传说情节大同小异,散见于明代玉本小说,是明嘉靖年间洛阳人的创作。清光绪年之后,有戏剧《箭射白鹿院》,曾在送庄一带演出,因此村名多据有关李世民的传说而来。如:送庄村(送驾庄),护庄村(护驾庄),营庄村(唐王军营),立射庄(秦王立射白鹿之处),白鹿庄(白鹿被射中之处)等。 (未完待续)
发表于 2010-12-24 21: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对孟津历史如数家珍,拜读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