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查看: 2422|回复: 5

诸葛亮没办法,只得去抢马

发表于 2011-6-4 21: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池山 于 2011-6-4 21:54 编辑

     都说诸葛亮是北伐中原,而我说他只是为了抢马。诸葛亮北伐是假打,目的只为了马,道理先得看兵制,从西汉的八校到东汉的五校可以看出中原王朝军队的兵种结构由屯骑(骑兵),步兵、越骑(骑兵)、长水(骑兵)、射声(车骑载)组成。屯骑应该是甲骑,越骑和长水应该是轻骑,射声应该是车骑与弓弩的搭配。除了步军,其它四校都是离不开马的。另外从汉代所设官职和兵制也可看出,车骑,轻骑,步军在军队中的分布和发展情况。《光武纪》注所引《汉官仪》曰:'高祖命天下选能引关蹶张,材力武猛者以为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常以秋後讲肄课试,各有员数。'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  
  盖三者之兵,各随其地之所宜。以汉史考之,大抵巴蜀、三河、颍川诸处止有材官,上郡(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堡附近)、北地(西汉移马岭,今庆阳西北,东汉移富平,在今宁夏吴忠市西南关马湖一带)、陇西(甘肃省东南部)、诸处止有车骑,而庐江、浔阳、会稽诸处止有楼船。三者之兵,虽各随其地之所宜,而郡国之兵,其制则一。有列郡,有王国,有侯国。郡有守,有都尉。都尉佐太守典武。其在王国,则相比郡守,中尉比都尉。侯国有相,秩比天子令长。每岁郡守、尉教兵,则侯国之相与焉。侯国之兵既属之郡,而王国之兵亦天子所有,不可擅用,防微杜渐,皆所以尊京师也。《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 兵考二》东汉在军事方面,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其下有前、后、左、右将军,均不常设。在长史之下另有司马一人,主管军务;从事中郎二人,职掌参谋,均由朝廷任命。在部、曲、屯等建置上分别设校尉、司马、军侯、屯长等统兵官。

  东汉沿用西汉兵制,常备军由京师南北军与地方军(各洲郡兵、郡国兵)组成,京师禁军期门、羽林由卫尉统领,属南军,主要负责宫城。北军由中侯统领,下辖五个兵种,分别为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遇有战乱,北军都是临时募兵或抽调出战。

aa.jpg
发表于 2011-6-4 21: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池山 于 2011-6-4 21:50 编辑

  先看三国兵制
  从《历代兵制》检出三国兵制如下:
  魏制略如东汉,南北军如故。有中、左、右、前军各一师,又有中护、中领军、领、护军将军各一人,其它杂号无常数。初,曹公自置武卫营于相府,以领军主之。及文帝增置中营,于是有武卫、中垒二营,以领军将军并五校之。京师讲武亦如汉,唯改乘之曰治兵,然讫魏,一、再讲而已(文帝延康元年、明帝太和元年)。自纳司马朗之言,复令州郡典兵,然未置尉,盖太守或刺史兼师(朗为丞相主簿,言「天下土崩,由秦灭五等之制,而郡国无搜狩习战之备故也。今虽五等未可复行,可令州郡并置兵,外备四夷,内威不 轨,于策为长。」)。

  文帝初,王朗因请寄军政于农(朗奏云:旧时虎贲、羽林五营兵及卫士并合,虽且万人,或商贾惰游子弟,或农野谨钝之人,虽有乘制之处,不讲戎阵。既不简练,又希更寇,名实不副,难以备急。或兵既久屯而不务营佃,不修器械,无有贮聚,一隅驰羽檄则三面并荒扰。当今诸夏已安,虽未得偃武戢兵,宜因年之大丰,寄军政于农事。)。时方外事吴、蜀,内兴土木,未暇也。

  黄初三年,特置都督诸州军事,寻加四征、四镇将军之号;又置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位太尉上(事见曹爽〈让司马懿表〉)。而当时宗室诸王藩兵,大数才不过残老二百人,复时时征调之(魏大发士息及取诸国士,曹植以近前诸国士息已见发,其遗孤稚弱,在者无几而复被取,乃奏曰:臣初受封,得兵百五十人,士息前后三送,兼人已竭。尚有小儿七、八岁已上,十六、七已还三十余人。今部曲皆年耆,卧在床席、气息裁属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风靡、疣盲聋聩者二十三人。)。盖兵权外聚于州牧,内归于大将军及太尉。


  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争政,诛爽,而兵柄世在司马氏。于是潜消方面,并营以二于己(毋丘俭、文钦矫诏讨司马师,共上表云:三方之守,一朝缺废,多选精兵,以自营卫。五营领兵,缺而不补。多载器械,充聚本营。)。是时天下亲兵,唯殿中苍头、黄门,是以高贵乡公徒手遇祸。然司马师獶惮四征,遂以司空召还诸葛诞,以夺其兵。会诞以叛诛 ,魏祚遂移矣。吴、蜀兵不详见。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而兵有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是时户籍,士民异号,往往充兵之家,已非民伍。然诸葛治军之法,师十二更下。张合之战 ,在者八万,去者愿留。亮卒后,士卒亡命,更相重冒,奸巧非一(见〈吕乂传〉)。由是蜀兵秏矣。

发表于 2011-6-4 21: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池山 于 2011-6-4 21:51 编辑

  吴多舟师,营校略异于汉。而兵有解烦、敢死两部(见〈胡综传〉),车下虎士(见〈甘宁传〉)、丹阳青巾(见〈沈莹传〉)、交州义士(见〈步骘传〉)及健儿、武射之名非一,调度亦最无法。大率强者为兵,羸者补户(见〈陆逊传〉)。至有六百余家辄皆料取,以他郡羸民迁补其处(见〈陈表传〉)。然孙权时,兵獶不给他役,惟春耕秋刈、死事江渚而已。亮、皓以后,始以战士兼充众役(见〈陆逊传〉)。于是家有五人,三人为役,父兄在都,子弟给役州县,民怨叛者成行矣。其后悉封子为十一王,王给兵三千,而黄门宦官亦开召募。陆抗都督,欲足兵百万,而守者因循,莫肯差赴。抗卒以其五子分将,而吴遂亡。
  从三国兵制可以看出,孙吴军队的兵制就很复杂,蜀汉与魏制和东汉时期是一样的,蜀汉军队除了由蜀人士兵外,还有大量的少数民族士兵组成,所以蜀汉诸葛亮用兵更讲究阵法,利用阵法来协调军队的统一和调度。然而蜀汉军队由于缺马,虽有五校的建制,但是骑兵却是很少的,刘备打拼几十年,全军只有骑兵一千多人,和曹操那时起家只有600人的骑兵相比,很显然是差不多的。没有大量的骑兵就没有发起攻击的突然性,就不能掠袭而成功夺取城池,依靠步军缓慢的北伐进军,而给对手留下足够的防御调度空间,是不能夺取北方重地的。所以我判断诸葛亮是为了先夺取养马地而北伐,然而六次用兵,除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外,其它几次虽然都是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这点的,据《文献通考》记载东汉养马地“分在河西六郡界中,中兴皆省,唯汉阳有流马苑”,汉时在西北边郡地区设立了三十六所牧马苑,而三十六所牧马苑主要分布于凉州地区(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至河西走廊东端)诸苑马,河西六郡界,这些地方都被魏军占据。《后汉书志?百官二》曰:“又有牧师苑,皆令官,主养马,分在河西六郡界中,中兴皆省,唯汉阳有流马苑,但以羽林郎监领。”清代钱大昭在《汉书辨疑》:“汉制,边郡牧师苑官有六郡,谓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也,志中唯记其一,辽东襄平亦有牧师官,又在六郡之外矣”。三十六所牧马苑分布在今天的甘肃、宁夏、陕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一隅地区。当时这一大片地区分布在凉州境内《 人文杂志->2006年第3期  西汉三十六牧苑考 陈 芳 》

   马是古代战争的物质基础

  “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以济远近之难” 《后汉书·马援列传》而诸葛亮几次都能夺取一些凉洲的边边角角,但不久又都反叛,也因此姜维在诸葛亮之后又多次出兵平叛,但最终还是没有稳定下来,养马地被魏军夺取牢牢掌控。因此我们可以说诸葛孔明不能取得北伐成功,是由于五兵不备,兵种单一缺少骑兵之故。在《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裴松之引用《汉晋春秋》诸葛亮曰:“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所以诸葛亮感慨的第五点:全军只有一千余人的散骑、武骑,五兵不备是不能图敌夺取中原的。又因无马而造木牛流马,这一点可充分证明诸葛亮为了先夺取养马地而北伐,而不是木牛流马比真马在山区更好用。其实说抢马就是说谋取凉州,取凉洲的目的就是要在此地建立骑兵,将此地的羌胡骑兵做为外援来使用,只有了外援才能摆脱由步兵单一带来的困境。而蜀汉兵制显视“兵有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说明诸葛孔明将羌胡骑兵做为外援来使用是沿用汉代兵制里的八校之“胡骑”“长水”。

   三国鼎立成功后,所连带出来的国家安全问题,依旧是蜀汉上下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和改善军队单一兵种结构,诸葛亮对凉洲诸苑马,河西六郡界多次用兵,就其军事目的都是为了夺马建立骑兵。建立骑兵一则可以做为外援来使用,二则要养好马在蜀样是不行的,会养死,只能在高寒的凉洲养。如果说诸葛亮北伐是为了图取中原,那么从汉中出军就可以图取中原了,显然建兴八年(230)秋魏军对汉中发动的攻势表明此地才是进取中原的路线,然而诸葛亮在此只是先打了一次防御战。从他的《隆中对》中可以看出,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三足鼎立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足鼎立之势的战略目的达到了,但是图取中原要依靠建立强大的军队,依靠步军前往凉州夺马,每次都空手而回,这个目的在显然没有达到。


发表于 2011-6-4 21: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池山 于 2011-6-4 21:52 编辑

  而诸葛亮的兵很多时候都是比对方多的,但都不能战胜对手,裴松之引用《汉晋春秋》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於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已后,诸有忠虑於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於是考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布所失於天下,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在最后第六次出斜谷道,诸葛亮自知时日不多,显然有直接进攻长安的战略试探,但是司马懿对此早有防备,诸葛亮无奈只得求其次而攻武功,无奈也无功,最终病死在五丈原。

  诸葛亮和姜维先后在河西凉洲用兵的记载如下:第一次出祁山,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据箕谷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被蜀汉拿下。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攻取长安?而让赵云、邓芝设疑兵据箕谷吸引曹真重兵,自己亲自跑到远离中原的南安、天水和安定去干嘛!这个地方有什么东西吸引他?

  这个地带很显然不是“中原”,《辞源》解释“中原”云:“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河南省。而诸葛亮和姜维先后攻取的却是甘肃省各郡,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中原。所以诸葛亮在此期间的北伐只是为了夺马而扩建军队,并迁当地人口入蜀也能说明这个问题。很显然诸葛亮是很清楚蜀汉军队的军事实力,是不具备图取中原的,在此的所有军事行为都是为了先建立“五兵”,而后再进取中原。即便是马谡按照诸葛亮的军事布防也是不能取得成功的,马谡因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裨将军王平劝阻,擅自放弃街亭,依山立寨,以为据高临下击魏军势如破竹。结果被魏左将军张郃击败,失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陇城镇,一说陇城东北60里,一说今天水东南)。《孙子》兵法说“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对于魏军而言凉洲产马是必救之地,对于蜀汉军而言,也是必争之地,诸葛亮多次在此地的军事失利足可以证明了,就算你“高壘深溝”也是不能动摇魏军必救的决心,马谡的一次失败和诸葛亮多次失败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


  同年冬第二次,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曹真拒之,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王双。《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这一次进军陕西地界,其军事目的就是和第一次走斜谷道取郿和街亭一样,也是为了阻断西河六郡与中原的联系。

  第三次,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这一次拿下二郡是乎让人看到了希望。然而司马懿接下来主动进攻汉中,使这个希望又出危险了。

  第四次,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水陆并进,沿着沔水逆流而上,直达朐腮,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雨班师。为了打通与西河六郡的联系,拔除夹在两地间的阻碍,魏军这一次是主动进攻汉中,然而一阵大雨使魏军这次的军事行动没有成功。

  第五次,建兴九年(231)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交战,被诸葛亮大败逃回,蜀军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三国志》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

发表于 2011-6-4 21: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池山 于 2011-6-4 21:52 编辑

  第六次,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二军相持百余日。其间,诸葛亮数番挑战,司马懿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派入送司马懿女人衣服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上表请战,魏明帝派卫尉辛毗为军师制止之。以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辛毗一到,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杖节而到,贼不复出矣。”诸葛亮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晋书·宣帝传》诸葛亮他很清楚蜀汉军队的军事实力,是不具备图取中原的,在此的所有军事行为都是为了先建立“五兵”,而后再进取中原。在自知时日不多的情况下,才有了直取长安的打算,然而魏军早有防备,诸葛亮退而求其次,进取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都是为了阻断西河六郡于中原的联系,这个在后来的西晋马隆平凉洲也是可以看出的,“河西断绝,帝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通凉州者乎?"朝臣莫对。隆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毛泽东说诸葛亮“其始误于隆中对”是准确的,他老人家就看到了延安这块地界有利于发展,诸葛亮后来也看到了,所以拼死的抢这块地界,司马懿和司马炎也看到了拼死的守这块地界,马隆也看到了“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
  而接下来在延熙六年(243年),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地处河西走廊东端)。《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姜维这个兼任凉州刺史,说明了蜀汉政权没有放弃对养马地的渴望。

  延熙九年(246年),汶山郡(今四川汶川西南)平康县(今四川松潘西)的少数民族聚众起事,姜维率军征讨,迅速平定。《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延熙十年(247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造反,姜维率兵平定。不久雍州(今西安西北)、凉州等地区的羌胡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接应,与魏雍州刺史郭淮、夏侯霸战于洮西(洮水以西)。《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延熙十二年(249年)秋,姜维进攻雍州(今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依傍曲山(今甘肃岷县东百里)筑两城。派牙门将句安、李歆等人驻守,并联合羌胡人进攻附近各郡。魏军以征西将军郭淮与雍州刺史征西将军陈泰统兵抵御。郭淮采取围城打援策略,命陈泰、徐质,南安太守长水校尉邓艾进围曲城(今甘肃岷县东漳南),切断交通及水源,曲城蜀军困窘不堪,姜维被迫领兵救援,进至牛头山(甘肃岷县东南,洮河南岸),为陈泰军所阻。姜维闻郭淮率军进逼洮水,企图切断退路,迅速率军撤回。而句安、李歆等人因孤立无援,最终降魏。郭淮又西击羌人各部,留邓艾屯白水(今甘肃白龙江)北岸,以防蜀军反攻。姜维闻讯后,令廖化驻军白水南岸牵制邓艾,自率重兵奔袭洮城(今甘肃临潭西南)。后为邓艾所识破,并于当夜抢占洮城,姜维只得撤军退走。“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不管是筑城还是囤粮,这个军事目的就更为明显了继续阻断凉洲与长安的联系,在筑城的同时,派军攻击附近各郡为筑城提供空间和时间,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郭淮切断蜀军的交通及水源,从根本上断决了姜维的军事企图。

发表于 2011-6-4 21: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天池山 于 2011-6-4 21:53 编辑

  延熙十三年(250年)十二月,姜维再次出兵陇右(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联合羌人,攻魏西平未克,俘魏中郎将郭修而还。《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大将军费祎为魏降人郭脩所杀于汉寿。三月,吴太傅诸葛恪再次兴师攻魏,发兵20万进攻淮南。姜维也乘机率数万人出石营(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经董亭(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包围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率军解围,进至洛门(今甘肃甘谷西)时,姜维因久攻南安不克,军粮已尽,撤围退走。《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主持蜀国内外军事。二月,魏中书令李丰与皇后之父光禄大夫张缉等密谋废易大臣,欲以太常夏侯玄代替司马师为大将军。事泄,司马师杀李丰、夏侯玄等,废张皇后,魏国一时陷于混乱。姜维复出陇西,魏狄道今甘肃临洮)长李简密举城向蜀汉军请降。十月,姜维率军进围襄武(魏陇西郡治,今甘肃陇西南),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蜀前军荡寇将军张嶷战死。姜维乘胜进击,破河关(今甘肃临夏西北)、临洮(今甘肃岷县)等县,并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民入川,率军撤回。《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延熙十八年(255年)七月,蜀卫将军姜维乘魏大将军司马师病亡之际,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出狄道(今甘肃临洮)攻魏,到达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王经众死者数万人。先是魏征西将军陈泰命雍州刺史王经率所部进驻狄道,待他率主力自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到达后,再合击蜀军。但雍州刺史王经不等陈泰军到就擅击蜀军,姜维率军先后在故关(今甘肃临洮北)、洮西大败王经,魏军大部伤亡或逃亡,损兵数万,王经只残部万人还保狄道。姜维乘胜围困狄道城。魏大将军司马昭命长水校尉邓艾出任安西将军,与陈泰并力抗击蜀军,并遣太尉司马孚为后援。陈泰与邓艾军会合后,分三路进至陇西,避开蜀军,出其不意地绕过高城岭(今甘肃渭源西北),进至狄道东南山上,燃火击鼓与城内联络,魏征西将军陈泰进兵解围狄道城,并扬言截断蜀军退路,守军见援军至,士气大振。姜维即督军沿山进攻,被魏军击退。姜维遂于九月二十五日撤军退走钟堤(今甘肃临洮南)。《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三国志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三国志卷四 魏书四 三少帝纪第四》



  延熙十九年(256年)正月,姜维再为大将军。六月,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今甘肃天水)会合,但胡济失约不至。七月,姜维率先出兵祁山,闻邓艾有备,乃改从董亭(今甘肃武山南)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邓艾军抢占武城山(今甘肃武山西南)据险拒守。姜维见地利已失,强攻难克,乃夜渡渭水东进,沿山进取上邽。两军战于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蜀汉军交战失利,士卒溃散,死伤甚众。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山以西的地方也趁机骚乱起来,姜维谢过引负,自请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延熙二十年(257年)五月,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起兵反司马昭。司马昭调关中兵力东下讨伐诸葛诞。姜维乘机攻魏秦川(渭水流域)。十二月,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到达沈岭(今陕西周至南)。当时,魏在长城(今陕西周至南)积存大量军粮,且防守薄弱。闻姜维至,众皆惶惧。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恐姜维袭夺长城,立即合军据守。姜维军进至芒水(今陕西周至黑水),依山为营。司马望、邓艾军近水筑寨。蜀军多次挑战,魏军坚守不出,两军长期对峙。景耀元年(258年)三、四月间,姜维闻诸葛诞败,引军而还成都。并再次被任命为大将军。《三国志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263年司马昭“征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自狄道攻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军于武街,绝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自骆谷袭汉中。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将军邓敦谓蜀未可讨,帝斩以徇。九月,又使天水太守王颀攻维营,陇西太守牵弘邀其前,金城太守杨颀趣甘松。钟会分为二队,入自斜谷,使李辅围王含于乐城,又使步将易恺攻蒋斌于汉城。会直指阳安,护军胡烈攻陷关城。姜维闻之,引还,王颀追败维于强川。维与张翼、廖化合军守剑阁,钟会攻之”。《晋书卷二 帝纪第二》当时蜀汉军只有九万,《晋书卷二 帝纪第二》:“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咸熙元年(264)钟会、姜维意图叛变,监军卫瓘、右将军胡烈攻会,斩之。《晋书卷二 帝纪第二》诸葛亮以姜维来继承他的衣钵,历来评价姜维来颇具争议,诸葛亮在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中对姜维的评价:“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在向刘禅推荐时:“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姜维对蜀汉的贡献,客观的讲并没有多大的作为,在军事上也没有达到与诸葛亮时期的高度,政治上还得因黄皓等弄权而屯田避祸。秋八月辛卯司马昭去世,崩于露寝,时年五十五。九月癸酉,葬崇阳陵,谥曰文王。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6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晋书卷二 帝纪第二》

  从表面上看,每次蜀汉军队进攻后不管成功与否,都因军粮耗尽而退走,令人惋惜,事实上这是一种因为无马而带来的恶性循环,木牛流马也妄然,既便是诸葛亮再活30年,也不能改变这种局面。汉高祖刘邦能成就霸业依靠的是有外援,能够开辟北方战场,对项羽发动反攻,使其腹背受敌,而蜀汉既无外援策应,又无可用之兵。蜀汉政权所处的战略困境和后世的大宋王朝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都是缺马,诸葛亮以打造重型甲胄“五折钢铠”而名闻天下,大宋王朝有重型“步人甲”而尽人所知,最后都以“杯具”结束退出历史的舞台。马是古代战争重要的物质基础,无马就没有左右战争的决定权,蜀魏之间战争简而言之就是争夺控马权的战争,西汉大力发展养马事业,才有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的名言,李世民有效地掌握了控马权,才成就大唐王朝的盛世辉煌。随着以马为军队的主战装备,令人胆寒的甲骑和具装,才在中国古代十六国到唐宋这一段时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