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河洛网 首页 旅游 查看内容

闫书卿:山村住房百年巨变

2019-8-14 20:09| 发布者:san0515| 查看:753| 评论:0

摘要:我的家就在豫西山区嵩县黄庄乡一个叫枣园的小山村。这个不足900口人的小山村面临汝河水,背靠外方山,房舍紧靠山脚跟一字型排列。从头道河,上下村,到下湾,上下五六里,230多座砖混结构的房子,或楼房或平房,一座

我的家就在豫西山区嵩县黄庄乡一个叫枣园的小山村。这个不足900口人的小山村面临汝河水,背靠外方山,房舍紧靠山脚跟一字型排列。从头道河,上下村,到下湾,上下五六里,230多座砖混结构的房子,或楼房或平房,一座挨一座,排列有序,村子房后一长溜青姜树形成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村民的房舍,好似一道蚕眉横卧,保护眼睛似的,历冬经夏,恪尽职守。呈一条带状白花花的房舍在绿树掩映下,显得格外醒目,整个山村就像是外方山脖颈上的一条大项链,美丽无比。

闫书卿:山村住房百年巨变

黄庄汝南扶贫搬迁社区

昔日的枣园村并非如此,汝河岸边的头道河,上下村,后山,东坡五个自然村分散居住,村民生活条件差,住房简陋。解放前,村里仅下村有一座明清年代遗留下来的九间连三对厦瓦房,头道河教私塾的董先生家有一间瓦房,上村仅仅有一个砖磊的猪窝。全村基本上都是土坯墙,笘麦茬草或黄蓓草搭顶为房,整个山村房顶一片黑色,每逢下雨天家家担心房顶漏雨,好多房子都是外边大下,里边小下,外边不下雨了,屋里还是滴滴答答:每逢刮风天更是让人担惊害怕,唯恐大风刮来,房顶被掲:隆冬时节,寒风刺骨,从墙缝,房檐鱼贯而入,雨雪天家家房檐下冻的冻龙撅子滴流一尺多长。大晴天白日屋里面也是光线幽暗。村民住房普遍紧张,四五口人住一间房,挤一张床的大有人在。

为了填饱肚子,村民纷纷到村对面的砖挑沟,寺沟,望春沟里开荒种地,就在沟里或伐木搭棚结草为庵:或集石磊墙,笘草为窝,简陋的像原始社会一样。

穷则思变,为了改变住房条件,枣园村头道河组20多岁的张分娃暗下决心,他想改变一下村里的面貌,让乡亲们住上大瓦房,。他曾经到临汝,禹州贩卖木材,见那里盖的瓦房美观实用,就到禹州拜师学艺,学会制作砖瓦盖房技术。为了验证一下学到的技艺,1951年他自己动手,首先挑选黄土,制作砖瓦,立窑烧制,然后圈土打墙,做梁木檩椽,起架盖房,率先盖成一座长3丈,进深1丈5的大瓦房,成为解放后小山村盖的第一座瓦房,成为他个人生涯的一大壮举。让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佩服羡慕不已,都梦想有朝一日,能住进自己盖起的新瓦房里。特别是本村大部分人看到人家住进新房,希望住进新瓦房的愿望日益强烈。

张分娃就开始收本村年轻人作学徒,头道河的李崇德,李寿,李群,王孟周,金江娃,张石头,张现,陈闪,魏保,王才娃,王平均,上村的王九平,牛书房,牛春房,张富军,张均州,王安娃,牛五周,张辰娃,下村的宋建筑,张书钦,宋小党,宋党娃,高道娃,金捞仔,金和平,东坡的王生娃,王安,李现周,后山的王进宝,闫天舟等人先后跟着分别学会了制砖,做瓦,烧窑,大木做,瓦工等盖房技术,成为本村培养的第一批能工巧匠。头道河,上村,下村,东坡,后山先后建造5孔砖瓦窑,开始自立更生烧制盖房用的砖瓦。头道河的砖瓦窑,每次可以烧制三座瓦房用的砖瓦。

盖房不仅得打地基,打土坯墙,更重要的是得烧制砖瓦,当时盖一座三间头瓦房需要千砖万瓦,制作砖瓦纯手工制作,方法笨,费时费力,繁琐无比,先得把黄土多次翻晒,再浇水和泥,制作长条砖每次只能做3块,八角方砖每次只能做两块,做一个瓦桶只能分做4片瓦,砖瓦泥胚全凭日头晒干,所以大多选择春末夏初制作砖瓦,利用日光高温又不至于暴晒,达到自然晒干。然后装到窑内,最初用麦秸秆,木植柴草(后来才改用燃煤烧制)火烧三天三夜,看窑内火候已到,封闭窑口,水洇三天三夜,洇透窑内砖瓦全部变成黛青色,才算色正,若烧的过程掌握不好火候,或是水洇不透,砖瓦泥胚就会半生不熟,成为红色,(当时村民不喜欢红色砖瓦)那就前功尽弃了。盖一座瓦房得烧一窑砖瓦,需要砖1000多块,瓦10000多个,筒子瓦,方八角砖,滴水勾檐若干。

准备好砖瓦,还得准备梁檩椽木,白灰等物。俺村虽处山区,但梁檩大的木材大多得到外地买,小的椽木,芊子,荊芭本地才有。准备好盖房所需的全部物品,然后才请能工巧匠盖房造屋。

起初盖的房屋比较简单,大都是长3丈,3间等分,进深1丈5或1丈6,全是土坯墙,二梁起架,低梁高柱,檩椽为坡,荊芭覆盖,小瓦干砌,中间起脊,四沿扣八带,八带糊白灰,前后檐嵌滴水勾檐,前墙正中开门,安装木质双扇门,两边前墙各开一窗口,安四四方方木质窗户,曰一马三箭式。当初匠工每个工值才1块多钱,小工都是讲人情尽义务,不收分文,众乡邻齐心协力盖房,主家只管茶饭,烟,只有在上梁檩,合拢口两个日子主家才割肉做好点的饭菜,鸣放鞭炮隆重庆贺一下。

尽管这样,由于村里村民普遍贫穷,能盖瓦房的也是寥寥无几,村里继张家之后盖瓦房的有

头道河的张自珍,后山的闫天周,东坡的王生娃,下村的金质,金振民,金振国,金西玲,金西干,张七贤,宋廷安,上村的张思敬,张旗,张己等几家。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村里经济发展缓慢,草房仍占大多数,瓦房很少。八十年代后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盖瓦房的日益增长,到九十年代后,大多数村民都住进了新瓦房。全村的居住条件大大改善,比方圆左近的村子提前几年圆了住房梦。村民张分娃和他带领的一帮徒弟出力流汗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又流行房子四个角磊四个砖柱子,门口,窗户四周用青砖镶边。接着又流行玻璃窗,出前檐式,出前檐水泥钢筋结构;四间出前檐一头沉式,两层出前檐砖混结构楼房。这些样式的房屋流行时间不久,就被新潮式样所代替。

1985年,当时任村支书的张改朝在陆车路边盖了一座三间头瓦房,两扇山墙和后墙三方墙磊免烧水泥砖,前墙纯青砖磊砌,前墙砌两个大玻璃窗,正中门口上方留有通风吊窗,房子四个角四个砖柱,砖头挑檐,青砖灰瓦,白灰砌缝,引得过往路人注目,很是风光了一段时间。

1990年前后,上村的兽医张更率先盖起一座三间两层混砖到顶小楼房,接着下村的张书钦,金和平,头道河的张章,李铁保,上村的张齐心等也盖起了两层楼房,他们盖的楼房一层水泥钢筋混凝土结构,二楼出前檐水泥钢筋浇筑,主房小瓦覆頂,从上至下混砖到顶,一层高8.5尺,二层高7.5尺。在当时很是美观风光。

九十年代以后,农业机械化的迅速普及推广,使俺村青壮劳力挣脱了传统耕作土地的束缚,他们纷纷涌入大中城市,加入到建设城市的大军,好多人到建筑工地,由于他们不怕出力流汗,不怕吃苦受累,不仅用力气换得了金钱,还学会了建筑技术。村里第二代建筑技术工日益增多,头道河的金新国,金新县,李建成,李疙瘩,陈亮,魏争力,王红伟,王长寿,王寿听,金新耀,张战娃,王玉成,陈孟现,张永强,张秋生,上村的牛亮娃,牛红强,牛生娃,张轩,王新强,王新卿,张松国,陈玉娃,陈玉卿,牛新宇,牛生娃,王红艳,张周娃,下村的张争光,金耀伟,金继昌,张光,宋建立,宋建东,金闹,金继东,宋克伟,宋克亮,宋兴水,宋克兴,宋克里,宋江水,王铁成,东坡的宋成娃,宋改成,宋新成,王战芳,宋三成,房腊成,房喜庄,王红现,王新红,王栓娃,宋金鹿,王三现等等都成为能工巧匠。或砌墙,或支壳子,或做钢筋,或浇混凝土都能独挡一面,有的是全把子,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进城打工的工作之余,他们沐浴着城市七彩斑斓的霓虹灯,呼吸着有别于乡村的新鲜空气。逢年过节,他们兜里装着用劳动换来的钞票,像候鸟一样飞回故乡,与亲人欢聚共享。他们带回的不仅是丰硕劳动果实,更有城市先进的生活理念,先富裕的“冒尖户”,陆续搬进了城里的高楼大厦,头道河的张跃进,陈现,金安玉,金安定,金小安,张寿民,李建伟,王红伟,张克己,李建国,李爱国,上村的张京国,张占国,牛胜利,牛志刚,牛蓓蕾,牛现国,牛爱国,胡总恩,胡红恩,胡大集,王新喜,王新光,王新卿,张广超,张现,张松国,陈玉卿,张县委,张铁芳,张成钢,张留娃,下村的金争寿,金科,宋建国,宋双,金继东,金红现,王磊,金战峰,金战武,金红伟,张争光,闫杰,东坡的宋松伟,宋松成,宋改成,宋新成,姚爱国等先后在外地城镇买房:留守村里者,扒掉宅基地上的老屋新建翻修成宽敞明亮的楼房,乡下人也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美好生活,纷纷学城里人一样进行着中高档装修。村民盖房再也不用自己起五更打黄昏制砖做瓦了,外地的机制红砖普遍流行,村民开始用红机砖磊墙盖房,普遍建造结实耐用的水泥钢筋结构房子,安装美观大方的铝合金玻璃门窗,木头梁檩椽逐渐退出了用场。2000年前后,头道河的张章,李铁保,下村的张书钦,金和平,上村的张更,张齐心等率先盖起了两层楼房,他们盖的楼房一层水泥地坪,二楼小瓦覆頂,从上至下红砖到顶,在当时很是美观风光。

解决了温饱问题,村民们开始转变观念,逐渐由温饱型向享受型转变,昔日上山进沟开荒种地的也不甘心蜗居山上,纷纷到交通便利,出行居住适宜的地方建起新式房屋,全村有20多户告别深山到新村盖起了新房,搬进了新居。

近十来年,城市里流行的厅室式楼房又开始在村里流行,村民纷纷效仿盖起新兴的式样美观实用的厅室式房屋,下村的张争光,张光,金闹,金耀伟,宋建立,金建房,宋建东,宋克里,宋建华,金继东,金春芳,宋松峰,宋建民,金继昌,金继慧,宋兴水,宋江水,宋克兴,宋建筑,张恩娃,闫少卿,王进卿,上村的陈玉娃,张艳峰,刘双恩,张树娃,张光县,牛红强,王国国,牛新国,牛志刚,张寿娃,牛银河,头道河的金新耀,张秋生,王寿听,张永强,张战娃,张成娃,陈亮,王寿立,东坡的宋松伟,宋松成,宋三成,宋新城,宋成娃,宋殿选,宋改成,王栓娃,王新红,王三现,房喜庄,王纲,闫强,闫进娃,闫留卿,党淘娃,周平娃,周房娃,周晓,陈更子,陈更旦,陈宝财,王进宝,党现卿,等都盖起了厅室式楼房,大多都还是两层小洋楼,在城市里见多识广的年轻人不断翻新改进着自己的新居,他们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式样新潮,新盖的厅室式楼房大都是一层100多平方以上,两层近300平方,楼房内厨房,餐厅,卧室,卫生间,洗澡间宽阔舒适,设计美观大方,室内吊顶,地板砖明亮如镜,能清晰的照见人影:落地窗窗明室亮,墙壁洁白无瑕:吊灯,壁灯,吸顶灯,彩虹灯,荧光灯,节能灯,灯具齐全,把农家的夜晚照的明晃晃,亮如白昼,室里空调,电视机,电脑,电冰箱等新潮家电家具应有尽有,房内装饰摆设一点也不比城市人逊色,如今的山里人真正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理想生活。

从居住茅草棚烂草屋到大瓦房,从瓦房到平房,从平房到厅室式楼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中国建立以来发生的沧桑巨变,让人真切触摸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山村巨变的温度,,纵观近百年来枣园村住房巨变,无不让人感叹,让人激动!

本站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或失实,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