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河洛网 首页 旅游 查看内容

倒盏村风格迥异的佛像,浓浓的乡土气息

2017-10-16 00:08| 发布者:jixing| 查看:942| 评论:0

摘要:一组佛像雕刻现身倒盏民俗文化园,雕琢在黄土坡壁上,目前已有十二组佛龛,佛像为泥刻浮雕,当人们进入景区行到坡底便会一眼望见,画风迥异,极富地方特色。与五公里外龙门石窟相比其风格委婉,笔触粗狂,表情神态入 ...

倒盏村风格迥异的佛像,浓浓的乡土气息

一组佛像雕刻现身倒盏民俗文化园,雕琢在黄土坡壁上,目前已有十二组佛龛,佛像为泥刻浮雕,当人们进入景区行到坡底便会一眼望见,画风迥异,极富地方特色。

与五公里外龙门石窟相比其风格委婉,笔触粗狂,表情神态入乡随俗,似街坊邻居般的亲切,与周边村里一屋一窑或院井佛龛中供奉神像的风格一致,有着深厚的本土烟火味。

洛阳周边自古佛事兴盛,数十年前还是村村有寺庙,家家供神佛。《洛阳伽蓝记》中记述北魏时仅城内知名寺院七十余所,同期开工的龙门石窟,建造时间绵延数百年,至唐大周时达到鼎盛,数公里内现仍可见的水泉石窟、禹宿古堆等技艺精湛的佛像雕刻。可见历史上佛教在洛阳规模宏大,影响四海。

长久的佛教文化的铺垫与熏陶,信仰早已融入到当地百姓信众血液中,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形成吃苦耐劳、乐施好善的纯朴民风。与龙门石刻的皇家威仪、法相尊严相比,民间对佛的形象早已浸透烟火味,佛就是街坊邻居,是严父慈母,是孝子贤妻。

倒盏村的佛是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是被袅袅饮烟熏染出来,是世代黄土地上耕种的汗水浇灌出来的,是对神明、祖宗的敬畏,是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意愿展现。

倒盏村风格迥异的佛像,浓浓的乡土气息

左为倒盏村泥雕塔,右为上庄村石塔(现存偃师博物馆)

佛雕中唯一的泥塑浮雕七级浮屠塔引起久远的回忆,带着柿子红的回忆,上庄村有座寨子,老年人仍叫它董老官儿寨,传说东汉刚正不阿、不畏强权,被光武帝刘秀誉为“强项令”的董宣就居于此寨。小时候站在寨东头眺望,半坡一座浮屠石塔在晨曦的阳光下显得庄重神秘,伴着鸡鸣村民早起上工,牵牛扛犁从塔前缓缓走过。散落在沟坎坡边的柿子树挂着红红的果子,孩子们把末熟透的柿子埋在塔边的小溪中“懒柿子”。

爷爷奶奶院子里墙上小小的佛龛里总是上着香,不知什么日子爷爷会三更出门,我们还没醒来就吃过早饭上工了,奶奶说爷爷去敬神了,乡下把神仙与祖宗一样的敬。

倒盏村的十二个佛龛大小各异,排列错落有致,也许阅读不出菩萨、罗汉的尊号法名,但仔细端详未完工的泥塑佛像,不精细的面容却似曾相识,相信每尊佛像的雕饰不会是信手由来,应该是有模板的,我想,那就是深植于人们心中的信仰和善念,就是身边的你、我、他。“修行、悟道、成佛”,由人而佛,人本善而存善,于是佛就是诸葛街上垫路扫地的人;是道湛村热情指路的大妈们;是李村街讲述咸宁寨、东堂、仁里胡同悠远历史的修车匠;是怀念解民苦民难奶奶庙前一汪清泉的大婶;是炎热夏天一位端出水的南宋庄大妹子。

“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一心向善,佛便居于心中,心中有佛,满眼皆佛。

倒盏村风格迥异的佛像,浓浓的乡土气息

倒盏村风格迥异的佛像,浓浓的乡土气息

微笑佛,最早雕刻的

倒盏村风格迥异的佛像,浓浓的乡土气息

倒盏村风格迥异的佛像,浓浓的乡土气息

倒盏村风格迥异的佛像,浓浓的乡土气息

倒盏村风格迥异的佛像,浓浓的乡土气息

倒盏村风格迥异的佛像,浓浓的乡土气息

倒盏村风格迥异的佛像,浓浓的乡土气息

倒盏村风格迥异的佛像,浓浓的乡土气息

倒盏村风格迥异的佛像,浓浓的乡土气息

倒盏村风格迥异的佛像,浓浓的乡土气息

倒盏村风格迥异的佛像,浓浓的乡土气息

倒盏村风格迥异的佛像,浓浓的乡土气息

倒盏村风格迥异的佛像,浓浓的乡土气息

本站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或失实,请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阅读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