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河洛网 首页 历史 查看内容

你以为古人“同姓不婚”是怕生的孩子笨?其实,那是西周婚姻制度

2019-11-21 07:17| 发布者:莫晗菲| 查看:1254| 评论:5

摘要:婚姻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大事。在"重新认识西周"这个专题中,我们在(解梦的周公、孔孟眼中的圣人,如何成为我国第一位“历史人物”?)中曾介绍过,周人翦商时,以及其成为中原共主之后,周人的数量都是非常少的,在文

婚姻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大事。在"重新认识西周"这个专题中,我们在(解梦的周公、孔孟眼中的圣人,如何成为我国第一位“历史人物”?)中曾介绍过,周人翦商时,以及其成为中原共主之后,周人的数量都是非常少的,在文献中也常常可见周人以"小邦周"自称。"小邦周"在一开始并不是周人的自谦,而是它的人口的的确确比商人要少的多。在那个"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小邦周"如何以较小的人口基数来确保那么多的诸侯国对周天子的绝对服从呢?

同姓不婚:政治资源开发"最大化"

为了与分封制相配合,周公在婚姻制度上也进行了调整,首先就规定同姓男女百世不得通婚。

"夏、殷五世之后则通婚姻,周公制礼,百世不通,所以别禽兽也。"

——《太平御览·礼仪部·卷十九》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左传 • 僖公二十三年》

过去人们在解释这一规定时,往往根据《左传》中记载的"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同姓男女结婚生出来的子嗣不兴旺("蕃"是繁荣的意思),来做一番"优生学"的解释。但实际上,当时的先人未必具有优生学的意识。之所以规定同姓不婚,儒家文献其实解释的很清楚,就是为了尽可能与异族交好,扩大自己的、也是双方的政治实力。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

——《礼记·昏义》

"夫昏姻者,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所以厚别、附远也。"

——《礼记·郊特牲》

引文的第一句话是说,婚姻是结合两个家族的好事,对上关系着祭祀宗庙,对下关系到传宗接代。第二句话大意是说,婚姻是繁衍子孙后代以至于无穷的事。娶异姓的女子,是为了与对方的家族建立关系

有关周代金文的考古学研究成果证明,周王室的姬姓和开国功臣姜子牙的姜姓,这两个姓的联姻关系在周代尤为突出,甚至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三代曾连续迎娶姜姓女子。此外,在姜姓之外,姬姓贵族也与其他身份显赫的贵族女子广泛通婚,如姞[jí]姓、妊姓、妫姓等。

你以为古人“同姓不婚”是怕生的孩子笨?其实,那是西周婚姻制度

试想一下,如果允许同姓内部通婚的话,哪怕是隔开五代以上,对于这个族姓而言,它由姻亲关系带来的政治资源并没有扩大;而同姓不婚的规定,无疑是将以姻亲关系带来政治资源的可能性发挥到了最大——同姓的每一个适婚男女,都将因为与外姓结合,而为本族带来新的姻亲关系以及未来的血缘关系,这些都是可靠的、可信赖的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由此,异姓通婚制度不但成为我国此后几千年婚姻史上约定俗成的通例,也为后代或主动或被动的"和亲"提供了现实依据。

"一娶九女"的媵嫁制度

通过"同姓不婚"的规定,使周代的各异姓贵族之间,乃至与戎狄的贵族之间产生广泛的联姻关系,也就是"厚别附远",这只是周公为巩固战果,对婚姻制度进行变革的第一条内容。

如果说对于男性而言,"娶谁都一样,反正又不是自己做主"的话,那么,"娶几个"的问题可能更能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

你以为古人“同姓不婚”是怕生的孩子笨?其实,那是西周婚姻制度

周朝在诸侯国之间实行的是"媵嫁制度",简单来说就是"一娶九女"。具体是什么情况呢?

"媵者何?诸侯娶一国而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

——《公羊传·庄公十九年》

就是说,如果齐国的公子要娶鲁国的公主为妻,那么这位公主要带上自己的妹妹或侄女(一般是两位)陪嫁;同时,与鲁国同为姬姓的诸侯国,比如卫国、晋国等,也要各出一名宗室女子,带着她们的两位妹妹或侄女一起陪嫁。这样一来,便会有九名女子同时进入齐国的后宫。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一次娶来将近一个足球队规模的贵族女子,但她们在后宫的地位却并不平等,只有鲁国的公主一人是妻子,也就是"正室",生的孩子也就是嫡出;其他的陪嫁女,都被称为"媵妾",生的孩子便是庶出。媵妾的身份虽然低于远低于正室,但又高于后宫的其他侍妾。

看过《芈月传》的朋友一定记得,历史上著名的秦宣太后,便是以楚国公主的陪嫁女,也就是"媵妾"的身份进入秦国后宫的。

你以为古人“同姓不婚”是怕生的孩子笨?其实,那是西周婚姻制度

这么多女子到了夫家,在侍候丈夫和公婆之外,最重要的任务,当然就是生孩子,而且是生儿子了。人多了,生儿子的几率就大,也才有利于稳固两亲家之间的关系。仍以齐国公子娶鲁国公主为例,鲁国公主以及她的陪嫁女们生的孩子,便是鲁国以及陪嫁之国的外甥。哪怕这一辈本没有血缘关系,到了下一代,便一下子多出来许多表亲了。由于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姻亲关系本就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之间联络有亲,于是,一张"亲上加亲"、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就织成了。周天子不仅是姬姓的嫡长子,也是各异姓诸侯的表兄弟。

甚至有时候,齐国的公子娶了鲁国的公主,公主生了个男孩。等这男孩到了适婚的年龄,舅舅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也就是所谓的"姑表亲",这也是我国俗语中"一表三千里"的来历。所以在《红楼梦》中,对于姑表亲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婚姻,并没有人因为他们是"近亲"而反对。

你以为古人“同姓不婚”是怕生的孩子笨?其实,那是西周婚姻制度

可见,"一娶九女"在周代是真实存在的,但首先,男方得是宗室贵族子弟,否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周代婚姻制度的作用:服务于周王室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同姓不婚"和一娶九女的"媵嫁制度",既是周代婚姻制度的内容,也是它不同于前朝的特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周公之所以这样安排,完全是为了配合分封制与宗法制的需求,一方面,以最有效的方式与异姓诸侯交好,使原本或许不那么可靠的关系变得彼此信任,甚至使原本紧张的关系变得缓和。异姓诸侯之间的相互联姻,使天下各诸侯都直接或间接成为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从而更加忠诚地拱卫王室。

你以为古人“同姓不婚”是怕生的孩子笨?其实,那是西周婚姻制度

另一方面,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看,异姓通婚的规定无疑大力促进了即将成为华夏族主体的各族人群之间的人种交流和融合,也使得原本被视为"异类"的戎、狄等边缘族群,有机会进入中原文明的核心区域。同时,"一娶九女"的媵嫁制度,又在客观上加速了以上效果的产生。异姓诸侯之间的相互通婚,也成为以后的中国社会讲究"门当户对"的来源。

参考阅读:

马超、邹芙都《西周金文所见姬姓婚姻及相关问题述论》;吕亚虎《东周婚姻礼俗研究》

本文为"重新认识西周"专题系列第五篇文章。往期文章请点击:

  1. 解梦的周公、孔孟眼中的圣人,如何成为我国第一位“历史人物”?
  2. 我国"统一"的传统来自哪里?
  3. 从“国人暴动”和“田氏篡齐”看西周时期“国人”的历史走向
  4. 先秦人物的身份“鄙视链”:爵位是如何从五级变成二十级的?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本站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或失实,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