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河洛网 首页 洛阳城事 查看内容

没有洛阳的大运河,就不是完整的大运河

2018-10-22 23:51| 发布者:21321| 查看:1044| 评论:3

摘要: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核心提示:洛阳是因洛河而得名的城市。这里地处“天下之中”,是最早的“中国”,也是东方古代文明的中心和发祥地。大运河中心洛阳洛阳隋唐城大运 ...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核心提示: 洛阳是因洛河而得名的城市。这里地处“天下之中”,是最早的“中国”,也是东方古代文明的中心和发祥地。

没有洛阳的大运河,就不是完整的大运河

大运河中心洛阳

洛阳隋唐城大运河遗址,为子孙后代留下千年帝都的印迹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全长2700公里,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平原,经过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七个省市,沟通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南北交通大动脉。

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梁,自西苑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自汳水引河通于淮水”,长1000多公里。第二年疏浚古邗沟,得以通江都。608年,隋炀帝又沿洛阳东北方向开凿永济渠,沟通沁河、淇水、卫河,通航至天津,接着同时,溯永定河而上,通涿郡。610年,隋炀帝继续接着开凿江南运河,使得镇江至绍兴段通航。至此,总长2700公里的中国隋唐大运河全线贯通。

没有洛阳的大运河,就不是完整的大运河

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

隋唐大运河沟通了中国的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洛阳、涿郡(今北京)、汴州(今开封)、宋州(今商丘)、楚州(今淮安)、江都(今扬州)、润州(今镇江)、会稽(今绍兴)等区域中心联系在一起,从而便利了各地区间的紧密联系。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上,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2014年6月22日中国申报的“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洛阳不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亦是丝绸之路和与隋唐大运河的交汇点。作为隋唐大运河的核心区域,洛阳的运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运河文化遗产丰富,洛阳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洛阳规划建设隋唐大运河博物馆,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激发中华优秀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助力打造中华文明的一个金名片。有利于凸显隋唐大运河文化资源优势,加强沿河文化遗产集群的保护利用,再现"千年运河"的历史风貌,延续中华历史文脉。有利于加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显著改善生态环境,为文化带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文化建设协同推进的新模式。

在《洛阳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2011~2030)》中确定洛阳市大运河遗产共3大类6项,规划范围面积共计约95平方公里。

没有洛阳的大运河,就不是完整的大运河

一、六个遗产项

历史上的洛阳大运河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开凿的阳渠。它的航运功能一直持续至民国时期,曾是东汉和隋唐时期的经济命脉,也是东汉和隋唐王朝立都长安、洛阳的重要保障。考古调查结果表明,洛阳市至偃师段洛河与隋唐通济渠走向基本一致,河道全长约50公里。

大运河水上遗存类包括洛河洛阳段、洛阳南关码头遗址两个遗产项;运河附属遗存类包括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天津桥遗址3个遗产项;运河相关遗产类包括遗产项为隋唐洛阳城遗址,其中又包括定鼎门遗址、应天门遗址、明堂及圆形建筑遗址3个遗产点。

二、四个展示区

根据规划,我市大运河遗产将划分为4个展示区,分别是:

1、洛河展示区

洛河现状展示。洛河洛阳段起点为市区牡丹大桥,流经洛阳市区、李楼乡、白马寺镇、偃师市翟镇镇、顾县镇、山化乡,在顾县镇、山化乡处进入巩义市。

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枢纽城市,规划依托洛河建设河南省大运河三大主题博物馆之一的“隋唐大运河博物馆”,位置考虑在作为回洛仓运道的瀍河入洛河河口处,将采用图片、文字、多媒体、出土文物陈列等综合手段对隋唐大运河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进行全面、深入展示。

2、含嘉仓遗址展示区

含嘉仓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官仓之一,是唐代使用最大、最重要的官仓,也是隋唐洛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始建于隋,历经隋、唐、北宋3个朝代,沿用500余年,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外东北隅,即今洛阳老城区西北侧。

没有洛阳的大运河,就不是完整的大运河

含嘉仓遗址

含嘉仓遗址是大运河遗产展示的重点和难点。含嘉仓考古遗址公园——以含嘉仓仓城范围为主体,建成集保护、展示、休闲、生态于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

没有洛阳的大运河,就不是完整的大运河

含嘉仓遗址

3、回洛仓遗址展示区

回洛仓也是隋唐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官仓之一,始建于隋,毁于隋末农民战争,沿用时间较短。回洛仓位于隋唐洛阳城宫城东北约3.5公里处,即今洛阳市北郊瀍河回族区邙山南麓的马坡村、小李村西。据文献记载,其“仓城周回十里,穿三百窖”,规模极大。

没有洛阳的大运河,就不是完整的大运河

回洛仓遗址

回洛仓遗址同样是大运河遗址展示的重点,与含嘉仓遗址展示方式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回洛仓有条件选择集中成片、保存较好的典型仓窖进行群组展示,并建设仓窖保护展厅。

4、隋唐洛阳城遗址展示区

该展示区主要包括定鼎门遗址、天津桥遗址、应天门遗址、明堂及圆形建筑遗址在内的隋唐洛阳城遗址中轴线范围。其中,定鼎门遗址保护展厅已经建成。

没有洛阳的大运河,就不是完整的大运河

定鼎门遗址

根据规划建设天津桥遗址水上保护展厅。天津桥遗址本体保护将采用水下钢筋混凝土沉箱方式将桥墩遗址与河水隔离,防止河水侵蚀对其造成破坏,并结合步行桥建设水上保护展厅进行保护。这一工程在满足文物保护要求的同时,还将满足洛河相关防洪要求。另外,应天门遗址保护展厅、明堂和圆形建筑遗址保护展厅仍在建设中。

没有洛阳的大运河,就不是完整的大运河

目前,洛阳正在着力打造"博物馆之都",二里头遗址博物馆、隋唐城大运河遗址博物馆等一大批重点文化项目相继谋划实施。相信随着隋唐城大运河遗址博物馆的立项规划、推进实施,隋唐大运河这一人类灿烂而伟大的工程将以多种方式多姿多彩地活化地展现于世人面前。

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理位置上的两个形态。

隋唐大运河始创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在今扬州与淮安之间开凿的邗沟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

市考古专家方孝廉说,大运河洛阳段修建前,洛水的走向是由宜阳县进入洛阳市区,经周山、三王陵南、隋唐洛阳城南向东去,其自然河道的位置大概在现在的古城路到开元大道区域。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命宇文恺修通济渠。后考古证明,现洛河河道位置与当时的通济渠基本一致。

这一年,十万民工疏通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大运河的下半段;三年后,又开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构成大运河上半段;两年后,再次疏通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

至此,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全长2000公里的隋运河正式形成。这条南北大动脉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经过今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北京7个省市,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从而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东南辐射的水运网。

唐朝起各朝代都继续使用大运河。直到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今北京)定都,对大运河取直疏浚,开凿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等河道,使大运河直接贯通南北,较原来大幅东移,避开了洛阳,全长缩短至1794公里,形成了如今的京杭大运河。

洛阳大运河申遗办公室主任王阁说,隋唐大运河遗址洛河洛阳段指的是市区牡丹桥至偃师顾县、山化段,全长约50公里。

大运河造就国际大都市

大运河是隋唐时期的经济命脉,也使洛阳一跃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大运河开通后,洛阳担负着南粮北运的任务,同时也成为南北贸易的重要商道。每天来到洛阳运粮的漕船、运送货物的商船、送乘客的船只,“舳舻相继”,以至于经常堵塞河道,政府不得不专门设置“都水监”进行管理。

市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说,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塑造的大唐洛阳全景中,大运河水面帆影重重、船只往返穿梭不是虚构。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十分频繁,很多遣隋使、遣唐使经大运河到达洛阳;从西域运来的玉器、马匹、玻璃制品等,从洛阳源源不断地流向东南腹地、东北边塞,甚至远达日本、高丽、南洋;从东方运来的大米、布帛、瓷器和珍珠等,又从洛阳贩往西域。洛阳因此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商品集散地。

方孝廉说,从隋朝起,洛阳就形成了三大市场:丰都市、通远市和大通市。其中规模最大的丰都市有4个里坊,总面积10多万平方米,集中了120个行业、3000多家商铺;通远市则主要经营土杂产品、瓷器等;规模最小的大通市,也有来自罗马、波斯、突厥的商人。

随着大运河改道,部分河道由于年久淤塞,逐渐废弃。但作为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隋唐大运河洛河洛阳段的航运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

3

大运河遗迹依稀可考

考古工作者在洛阳境内发现了大量与隋唐大运河有关的历史遗存,构成了大运河遗产的重要内容。

运河水工遗存。洛河洛阳市区至偃师段是通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关码头是重要的水工设施遗存,当年是隋唐洛阳城中一处重要的粮食中转枢纽码头,后来作为洛河水运码头一直沿用至清代。

运河附属遗存。附属遗存分为仓库遗存和桥梁遗存。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漕运,漕运的主要物资是粮食。在隋唐时期,洛阳城内的粮仓有含嘉仓、常平仓、子罗仓等,城外有回洛仓、兴洛仓、洛口仓等。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隋唐洛阳城东城之北发现了含嘉仓遗址。2004年,考古工作者又在今瀍河东岸的马坡村西南,发现了隋代的回洛仓遗址。其中,含嘉仓是隋唐洛阳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代使用的最大的官仓。它始建于隋,历经隋、唐、北宋。回洛仓始建于隋,毁于隋末农民战争,也是大运河沿线的大型官仓之一。

天津桥是隋唐大运河洛河洛阳段的重要附属遗存,位于隋唐洛阳城皇城以南、应天门至定鼎门的连线上,是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格局的重要地标。天津桥前后延续600余年,遗址位于今洛阳桥西约400米的河床内。

运河相关遗产遗存。主要为城镇遗存,包括隋唐洛阳城遗址中的定鼎门、应天门、明堂及圆形建筑遗址。

隋唐洛阳城是隋唐大运河洛河洛阳段的城市枢纽,始筑于隋大业元年,包括由皇城、宫城、东城和含嘉仓等诸城组成的洛北宫、皇城区,由洛南、洛北里坊区组成的郭成区以及由漕运水系和城市水利遗址组成的水运水利网络等。定鼎门、天津桥、应天门等遗址共同构成了隋唐洛阳城遗址的中轴线。

4

积极备战大运河“申遗”

2004年7月,在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将在对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和工作方案进行评估论证后,正式启动申报工作。

2006年5月,2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及专家学者对京杭大运河全面考察后认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应为隋朝开凿的南北大运河。

2007年6月,大运河保护及审议工作协调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将“京杭大运河申遗”更名为“中国大运河申遗”。

2008年至2009年,河南省、洛阳市不断对隋唐大运河遗产进行现场调研、资料收集,组织专家系统评估,并对大运河遗产清单和保护规划进行调整、补充和修改完善,最终完成了《洛阳市大运河遗产保护总体规划》。

保护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30年。保护规划范围包括洛河洛阳段、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天津桥遗址、洛阳南关码头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等遗产内容,规划范围面积共计约95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我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分为近期和中远期。其中,近期为2011年至2014年,在此期间将实施的项目有:天津桥遗址保护展示项目、含嘉仓遗址160号仓窖保护展示项目、回洛仓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一期)、回洛仓遗址考古勘探项目、洛阳南关码头遗址考古勘探项目等。

中远期为2015年至2030年,将实施的项目有:洛河洛阳段展示项目、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建设项目、含嘉仓遗址考古复探项目、含嘉仓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回洛仓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二期)和洛阳南关码头遗址保护展示项目。

没有洛阳的大运河,就不是完整的大运河

洛水穿过隋唐洛阳城的示意图(资料图片)

没有洛阳的大运河,就不是完整的大运河

通济渠发掘现场(资料图片)

 隋炀帝迁都洛阳洛阳城见惯繁华

洛阳是因洛河而得名的城市。这里地处“天下之中”,是最早的“中国”,也是东方古代文明的中心和发祥地。

在洛阳1500年的建都史上,隋王朝只占了14年,短暂得如昙花一现,但在先后建都洛阳的十三个朝代中,它的分量很重。不久的将来,隋唐洛阳城遗址将被打造成国家历史文化公园;今天穿城而过的洛河水,仍流淌在隋唐大运河起始段的河道上。

算起来,隋炀帝迁都洛阳,已是1400多年前的事了。

那是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登基不久,坐在龙椅上雄视天下,发现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移向东南,只有在地处“天下之中”的洛阳建都,才能更好地掌控全国局势。

很快,他颁布了营建东都洛阳的诏书,由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人负责实施。

宇文恺出身鲜卑贵族,喜欢读书,很有想法。因原来的洛阳城(今汉魏洛阳故城)几经战乱,十分破败,隋炀帝就命他在原洛阳城西18里处另选新址,营建东都。

据《隋书·炀帝纪》记载,从当年三月到次年正月,仅用10个月的时间,东都洛阳城就建成了。它规模宏大,布局有序,从内到外依次为宫城、皇城、外郭城、西苑等,宫室台殿“穷极壮丽”,100多个里坊在洛河两岸分布。当然,隋朝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平均每月役使的男子就多达200万名。

隋炀帝迁都洛阳,宣布大赦天下,免除百姓一年赋税,并“徙洛州郭内居民及天下富商大贾数万户于东京”,使洛阳成了一座富庶繁华的大都市。后来,唐朝和武周继续以此为都,遂称隋唐洛阳城。

今天,人们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定鼎门遗址,依稀可见隋唐洛阳城的风貌。定鼎门始建于隋,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的正南门,一直沿用到北宋。在长达530年的时间里,它早已见惯繁华,宠辱不惊。

“谷洛相汇”通济渠大运河沟通南北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在宇文恺奉命营建东都的同时,尚书右丞皇甫议也主持了一项伟大的工程,就是以洛阳为中心开凿大运河。“洛水贯都”是一项创举,也是这两大工程的重要结合点。

所谓“洛水贯都”,就是引洛河水横穿洛阳城。

山南水北为阳,洛河的河道本在洛阳城南。宇文恺秉持“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引洛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就是让洛河北移,穿城而过,象征银河。河上架桥,方便通行,最著名的就是天津桥。

隋时的天津桥本为浮桥,唐时改为石桥,其遗址在今洛阳桥西400米处的洛河中。据长期从事考古工作的方孝廉先生考证,横穿洛阳城的这段洛河,就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部分。

隋唐大运河又称南北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达余杭(今杭州),北抵涿郡(今北京),长约5000里。其中,通济渠洛阳段开凿最早,是隋唐大运河的起始段。

据《隋书·炀帝上》记载,营建东都的工程刚刚开始,隋炀帝就下诏“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通济渠全长约1000里,分东西两段。西段从洛阳西苑引谷水入洛水,穿过洛阳城后向东经偃师到巩义,在洛口汇入黄河。东段自板渚(在荥阳汜水)开始,以黄河沟通汴水,再向东南连接淮河。因为充分利用了旧有河道和自然河道,这项工程三月动工,到八月就竣工了。

随后,隋炀帝又修了邗沟、永济渠和江南河,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沟通中国南北的隋唐大运河正式形成。

隋炀帝心满意足,迫不及待地巡游天下,却不知百姓已不堪重负。当时为修大运河,15岁以上的男子都被强制服役,先后征发的民夫有数百万人。因劳动强度太大,修河民夫死者无数。

“舳舻(zhúlú)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这是隋炀帝为《泛龙舟》曲作的词。他在运河修通后,即从洛阳显仁宫出发,乘龙舟“下扬州观琼花”。老百姓没有这份闲情逸致,依然生活在徭役的重压下,于是,轰轰烈烈的隋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毁誉难定隋炀帝功在千秋大运河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隋炀帝第三次游幸江都(即扬州),被部下宇文化及所弑,时年50岁。

隋朝灭亡了。隋炀帝也被贴上“暴君”的标签,留下千古骂名。

历史上的隋炀帝,真有那么不堪吗?比如开凿大运河,如果说他只是为了“下扬州观琼花”,估计今天没人会相信。何况他还兴修长城、打通丝路、完善科举制、刻图书典籍……干了许多大事。这样的文治武功,明明可以成就“千古一帝”。

唐人修隋史,不肯多说隋炀帝的好话。明代时,齐东野人参考唐宋笔记小说《大业杂记》《隋遗录》等,写了一部小说《隋炀帝艳史》,专门描写隋炀帝的奢靡生活。清初文学家褚人获根据《隋炀帝艳史》《隋史遗文》等,编撰了《隋唐演义》。这些小说流传很广,但从中很难看到隋炀帝真实的一面。

倒是晚唐诗人皮日休为隋炀帝说了句公道话。在《汴河怀古》一诗中,皮日休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隋炀帝不惜民力开凿大运河,结果导致农民起义,隋朝灭亡。隋唐大运河的真正兴盛,是在唐宋时期。如武则天当政期间,大运河上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以至于洛阳城中“商旅贸易,车马填塞”。

元朝以后,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北京,对隋唐大运河也“裁弯取直”,形成京杭大运河,不再经过洛阳。不过,洛河水运一直较为发达,直到20世纪50年代,河面上还桅樯如林,舟楫如梭。

2014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在内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洛阳成为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双申遗”成功的城市。在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会长徐金星看来,这是对大运河历史功绩的极大肯定,“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不仅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也是连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纽带。它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为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良柯:浅析隋唐大运河对洛阳“一带一路”建设的启发

2018-07-0218:16:31来源:“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办公室

没有洛阳的大运河,就不是完整的大运河

编者配图,图片来源于洛阳日报

隋唐大运河是一类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它贯通南北,通航长达八朝,漕运惠及全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高效和最有影响力的南北经济文化资源交互传播线路。它的价值构成是多元与多层次的:既有作为线路整体的文化价值,又有承载该线路的自然生态价值;既包括其内部的建筑和其他单体遗产自身的价值,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人文价 值……从这些基本的界定看,在时间上自春秋时代至今一直使用,在空间上一直作为中国南北地区联系的重要枢纽,无疑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条重要的“文化线路” 。隋唐大运河与“一带一路”都是一个促进各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与优势互补的平台,有相通之处。洛阳作为该项战略规划的重要区域,区位交通优势突出,隋唐运河的发展与保护与“一带一路”相关产业合作基础良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开放平台逐步完善,人文交流日益密切,历史文化旅游以及文化传播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一、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特征

(一)选线贯通南北

隋唐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以洛阳为转折点,向东南、东北成扇形展开,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选线利用黄河水源为主水源,巧妙利用原有河道,控制自然落差高度,扇形展开沟通五大水系及其支流,形成了南北贯通的水运网络大动脉,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项壮举,对中国古代的全国统一和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二)漕运惠及全国

漕运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一种独特的政治功能,运粮看上去是一种经济行为,但实际上却有着浓重的政治色彩,因为古代的漕粮就是中央的财政调拨。尤其是多事之秋,漕粮便成为稳定大局的先决条件。隋唐运河肩负着南粮北运、水利灌溉以及军资调配的重要职责,成为隋、唐、宋等时期江山社稷赖以存续的漕运命脉。

隋唐大运河的选线具有开创性,它首次由北向南缀连了五大水系,而且贯穿了华北平原、淮海平原和杭嘉湖平原,并且带动了运河沿线与支线附近城镇的兴旺,为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种新格局,形成运河沿线独有的自然景观风貌和历史文化遗迹。

(三)文化交流频繁

隋唐大运河在历史上成为沟通多个文化地带的文化交流路线,融会贯通着沿线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学、大众文化、习俗、仪式、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个线形文化带串联了多个当时极为重要的文化城市, 洛阳(隋唐),开封(北宋),杭州(南宋)等都曾一度成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枢纽。大运河可以被定义为中国文化的交融之路和统一之路,突出体现了 “代表一定时间内国家、地区内部或国家、地区之间人们的交往, 代表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不断的交流,并代表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的线性文化遗产特质。

(四)资源沟通高效

隋唐大运河在历史上成为最高效和最有影响力的南北经济文化资源交互传播线路。隋、唐、北宋年间的大运河,已不是单一的因战争而修的运输线,而成为沟通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的国家交通大动脉,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生命线。

隋唐后,运河通航促进了南北方农业的技术交流和作物品种的改良,农业经济的“商品化流通”覆盖了运河流域和流域之外的广大的中国村庄。北宋年间大运河运输的繁忙达到了 “漕引江湖半天下财赋,并山泽百货悉由此路而进”的程度。所以大运河在隋唐水道交通上比江河等水运要居较高的地位,已成为“中央政府的支柱”。在北宋年间,大运河也成为建国之本。运河地区从古到今都是全国工商业和农业最发达的带状区,也是人口稠密、物资集中、流通活跃、交通便捷的区域。

大运河是展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一条长廊,是古代名胜古迹荟萃的博物馆,是古人运用水利工程、地理科学和相关内河航运技术的资料库。大运河与“一带一路”在国家战略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东起点,同时也是一带一路在中原地区一个重要的枢纽。河南省政府更将洛阳看作是河南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助推器和第二中心。

二、洛阳“一带一路”建设发展的优势条件

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洛阳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这为河南融入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区位交通优势突出

洛阳地处欧亚大陆桥东端,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交通区位优势。洛阳可以凭借隋唐大运河向东承接扬州、苏州或杭州等东部沿海发达区域,可以通过连云港直面太平洋,涵盖沿海各省份,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向西有直到兰州、成都或重庆的高铁,贯通广大西部内陆地区, 通向亚欧大陆;向北对接京津冀等北方经济;向南有铁路连接珠三角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等南方经济。河南省是国家最新城镇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 道横轴和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交汇处,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输欧产品的汇集点,也是中亚、欧洲输入货物的分拨地。河南通往欧洲的郑欧班列优势明显,班次密度、货重货值、服务区域均居中欧班列首位。

(二)能源和产业合作基础良好

洛阳处于西电东送、西油东调、北油南下、西气东输的枢纽位置,是中亚、俄罗斯等境外资源能源进入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必经之地。河南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产业互补性,高度契合中亚、中东欧、东盟等地区的市场需求。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畜产品生产大省和第一粮食加工大省,拥有6个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11家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洛阳作为钼矿开采量比较大的市,作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洛阳在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行业优势突出。近年来,与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等国家在良种繁育、畜禽养殖等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乌兹别克斯坦、孟加拉、 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在纺织、机械制造、采矿、钢铁等领域积极开展合作,建立了一批加工贸易基地。

(三)开放平台逐步完善

近年来,洛阳加快推进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设立了全国首个以航空港经济为主题的洛阳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部地区首个综合保税区,拥有14家国家级高新区、经开区,总量居中部地区首位,拥有洛阳航空口岸、洛阳铁路东站货运口岸、洛阳航空口岸3个一类口岸,河南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获批筹建。初步形成了以国家级综合实验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开发区和各类口岸为支撑的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平台体系,具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深化合作的便利条件,特别是洛阳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窗口平台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

(四)人文交流日益密切

洛阳文化底蕴深厚,与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物保护科技研发、博物馆建设、艺术创作、文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全面开展合作,联合举办了一批杂技、歌舞、豫剧、文物、少林功夫等展演活动,初步搭建了多元化文化交流平台。与中亚、中东欧和东盟国家在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学生教育培养、孔子学院建设、汉语教师志愿者派遣、职业教育培训、学 术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双边交流活动。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在光学、 有色金属综合回收、环境工程、道路养护等方面开展了合作,建立了白俄罗斯国家科委-河南省政府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玉米、棉花种植,肉牛育肥等农业科技领域不断深化合作,建立了吉-中农牧业科技示范中心。这些都为河南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积极作为、发挥更大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 产业外投、海外并购取得进展

洛阳抓住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海外并购持续升温的机遇,大力支持产业外投、海外并购。近年来,举行了支持企业走出去服务银企对接会、“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推介会”等活动,推动河南优势企业和富余产能“走出国门”。洛阳在前面成功了收购了巴西最大的钼矿加工企业,积极帮助龙头企业解决海外工程招标、法律咨询、设备回运等问题,支持龙头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三、隋唐大运河对洛阳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对策

(一)城市化是洛阳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陇海兰新沿线经过17个重要城市,研究发现基础设施建设对本地经济增长产生不同的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了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而城镇化进程需要大量基础设施的支撑,因此,城镇化成为推动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河南省是新兴产业大省,洛阳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河南省协调发展的典型代表。随着河南省城镇化率的逐步提高,城镇人口增加的目标逐渐实现,而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使“以人为本”上升为城镇化进程的重中之重。人的发展将继续成为洛阳市“十三五”规划的重点之一。人的城镇化包含三个方面:首先,迁移流动人口市民化后的社会融合;其次,满足社会群体需求与提升人民福利;最后,人的发展与城市化建设尤其是就业是城镇化经济效益可持续的保证。从洛阳市近10年的县域城镇化水平变化上看,洛阳市的县域城镇化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并且表现出城镇化率高的地区经济增长缓慢、城镇化率低的地区经济增长迅速的趋势,县域间城镇化水平差距逐渐缩小。洛阳市乡镇工业化已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城镇化的基本目标已经实现。完成了城镇化的基本目标乡镇工业化,后期的城市化才能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发展人力资本、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发挥促进作用。

(二)扩大能源资源合作

洛阳要深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西部省份的能源合作,坚持 “内增”和“外引”并举,构筑联通“一带一路”的能源战略大通道。一是西向强化与中亚能源资源合作。规划研究商丘-洛阳-西安-兰州原油管道,连接西北(中哈)陆路原油进口通道,增强以洛阳、商丘、南阳、 濮阳为核心的中原炼化基地油品供应保障能力。支持省内骨干企业参与煤炭开采合作区块建设,以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和黄金、铜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积极鼓励中原油田等能源企业走出去开发能源资源,依托襥阳等城市发达的油气管网优势,建设集原油、天然气等综合能源物流中心和储运交易中心。二是西南向强化与东盟能源资源合作。规划研究洛阳-南阳 -重庆原油管道,连接经重庆-昆明-西南(中缅)陆路原油进口通道。 规划建设郑州经重庆至昆明的天然气管道,连接昆明-西南(中麵)进口通道。推进印度尼西亚铝土矿和镍铁矿、老挝水电站等东南亚国家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建设。三是东向强化与海上能源进口通道联系,推进日照-濮阳-洛阳、日照-东明-商丘原油管道建设,推进海气登陆连云港-商丘管线、沿海进口 LNG进豫等项目建设,打通海上进口能源通道。支持河南资源和能源型企业利用“一带一路”沿线资源能源、环境容量,把价值链放到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合理的配置和调整,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坚持改革开放,深化科技人文互动交流

隋唐大运河的发展繁荣时期,也正是中国与各邻邦国家外交交流频繁和文化繁荣时期。文化上的交流,经济上的互惠互利,都有利于洛阳的发展。 洛阳应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文先行,密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彰显洛阳文化实力。

1. 深化文化交流,围绕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促进与沿线国家文化共振、共鸣和共享。

发挥洛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以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开封、洛阳、郑州为载体,建设“一带一路”与中原文化、盛唐文化、 宋文化交流中心。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原文化大型宣传活动,重点推广禅武文化、太极文化,塑造“武林圣地、功夫摇篮”文化形象推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2. 深化教育合作。

启动“留学洛阳计划”,参与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争取更多河南高校列入“中国政府奖学金”招收院校名录,吸引学生来豫留学。支持 中医、武术、农业等特色院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办学。

3. 深化科技合作。

吸引跨国公司和沿线国家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豫设立分支机构、 国际科技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孵化平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旱作农业等领域联合开展研发活动。

4. 深化医疗合作。

发挥洛阳中医药大省优势,率先实施中医药国际化战略,推广中药、 中医推拿、针灸、康复理疗,开拓中医中药医疗保健服务市场。积极引进东南亚国家医疗观光疗养产业资本,加快中医药资源和观光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探索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

5. 深化旅游合作。

强化与沿线国家重要节点城市合作,推动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客源 互动,积极策划开发丝绸之路自驾游、丝绸之路文化寻根探秘之旅、青少年修学旅行、中国功夫研修之旅等一批独具特色的系列旅游产品,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

(四)大运河申遗对洛阳“一带一路”的利益共存影响

中国大运河申遗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战略机遇,同时又是情况复杂、 涉及面广的一项重大社会系统工程。因此,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就必须由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当前,大运河申遗工作已进入世界评审攻坚的最后关键阶段,其中,河南洛阳段,因洛阳遗产丰富,保护良好,具有较强的申遗优势。

四、结语

隋唐大运河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底蕴深厚,是中国大运河申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历史战略机遇,进一步深化其研究。促进中原经济区、洛阳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国际航空枢纽港)与洛阳都市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挖掘调查考证科研依据,则更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作者:陈良柯,洛阳师范学院大运河研究院。

(本文为“大运河沿线八省市社科联+北京市网信办”联合主办的“我身边的运河故事”征集发布活动(河南段)来稿。)

洛阳大运河,央视隆重登场

央视大型纪录片《大运河》震撼登场:历时三年,行走数十个城市集镇乡村;多次往返,行程达上万公里;倾尽感情,遍寻运河两岸的人物风情;每一幅画面都美丽,每一副面孔都动人,每一段声响都引人心魂!八集人文纪录片《大运河》今起在央视纪录频道播出,播出时间下午5:30分,每日一集,依次为《千年水道》《码头风云》《华夏粮仓》《流淌的美味》《老街深处》《会馆和他的主人们》《腔调》《终点起点》,有大运河的地方,就有洛阳的身影... ...

洛阳大运河,撩人不撩人,看看就知道

没有洛阳的大运河,就不是完整的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没有洛阳的大运河,就不是完整的大运河

605年,当时的皇帝即命开凿大运河,“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梁,自西苑引谷水、洛水达于黄河,自汳水引河通于淮水”,长1000多公里。608年,隋炀帝沿洛阳东北方向开凿永济渠,沟通沁河、淇水、卫河,通航至天津,接着,溯永定河而上,通涿郡。610年,隋炀帝继续开凿江南运河,使得镇江至绍兴段通航。

没有洛阳的大运河,就不是完整的大运河

至此,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西到大兴,向南到余杭,通过通济渠、永济渠两大渠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总长2700公里的中国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并把洛阳、涿郡(今北京)、汴州(今开封)、宋州(今商丘)、楚州(今淮安)、江都(今扬州)、润州(今镇江)、余杭(今杭州)、会稽(今绍兴)等区域中心联系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没有洛阳的大运河,就不是完整的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上,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没有洛阳的大运河,就不是完整的大运河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从夏朝开始共有13个王朝在洛阳定都。它是河洛文化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千余年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中国重工业城市。

没有洛阳的大运河,就不是完整的大运河

大运河项目中,洛阳有含嘉仓遗址、回洛仓遗址入列,这两座大型皇家粮仓遗址规模宏大,不仅印证了隋唐大运河军事和经济功能,更昭示了“民以食为天”的传统理念。

来源:新浪微博@洛阳丝绸之路起点

本站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或失实,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