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河洛网 首页 美食 查看内容

这种美食,汝州首创,起源于北宋,已火遍全国各地!

2018-10-17 03:00| 发布者:francescARS| 查看:1532| 评论:0

摘要:那年去洛阳,和朋友龙门山上小聚。席间一位姓宋的朋友,聊起了地方小吃。他说,当年毛汝采先生在世的时候,对汝州南门口的水煎包子赞不绝口。毛汝采是北平大学(北京大学前身)的高材生,民国的时候当过两任临汝县( ...

那年去洛阳,和朋友龙门山上小聚。席间一位姓宋的朋友,聊起了地方小吃。他说,当年毛汝采先生在世的时候,对汝州南门口的水煎包子赞不绝口。

毛汝采是北平大学(北京大学前身)的高材生,民国的时候当过两任临汝县(现汝州市)县长,这老先生建国后寓居洛阳,和宋兄是忘年交。他是江苏省溧水县人,北京政法大学毕业后参加中央考试院考试合格,取得了“上校执法官兼县长”的资格,被分配在河南登封县任县长。1937年10月,毛汝采调任汝州,他喜欢微服私访,一来二去和汝州南门口经营水煎包子的丁氏兄弟成了朋友。

水煎包子起源就在汝州,由北宋时候的富弼家厨所创。熙宁元年,富弼调任汝州判官,一日早餐过后在后庭散步,瞅见家厨在吃一盘金黄的包子,便起兴趣询问。家厨告知是头天吃剩的包子,懒得上笼再蒸,就在锅里煎了一下自己来吃,富弼看着煎的包子油光发亮,忍不住也尝了一口,结果是香脆鲜美,比蒸制包子好吃许多,便交代家厨第二天重做一次。第二天家厨做好了包子,按照煎鱼的方法,把生包子放在平底锅里,稍放底油,加一定数量的稀面水,盖上锅盖小火煎到水干,然后逐个将包子翻个,至双面焦黄,外酥里鲜,口感甚佳,水煎的包子形状如柿饼,上下有呈金黄香脆的纸状面片,一出锅便让富弼大加赞赏,自此成为一道著名的小吃,流传至今。

这种美食,汝州首创,起源于北宋,已火遍全国各地!

汝州的水煎包子融合中原地区豫菜的特点,五味调和,质味适中。不偏甜、不偏咸、不偏辣、不偏酸,而于甜咸酸辣之间求其中、求其平、求其淡,虽是小吃,也登大雅之堂。

民国的时候卖水煎包子多是散摊,一个架子车拉着全部的家伙什,在人员集中的地方摆摊,起早贪黑甚是辛苦。“丁记”水煎包子铺最早亦是如此。丁氏兄弟中的哥哥叫丁三有,弟弟叫丁四有。早年间兄弟俩的爷爷从东纸坊店推着一辆架子车进城,在南门口支起了口锅卖水煎包子。到了光绪四年,丁家置买了铺子,挂起“丁记”的招牌。铺面不大,能摆下三四张桌子,丁家在铺面前面接了半间,撘了个雨搭,包子锅支在外边打包子。

丁家的包子用料讲究,肉馅是自己盘的,用的是钟鼓楼口漫家肉铺的五花肉,面用的是东关李家的石磨面,韭菜和大葱是城西崔家用乌龙庙乌龙泉水浇的菜地种的,粉条是红薯粉,由东纸坊赵落村韩家专供,这几家和丁家合作已经三代,从没有红过脸,送来东西当面不过称,报个数就行。李家的面和韩家的粉条是隔段时间送一次,捎个信就送到,崔家的葱和韭菜是隔一天一送,逢住天气好,崔家还会顺手把菜摘净,洗净控干送到铺子。

这种美食,汝州首创,起源于北宋,已火遍全国各地!


丁家做水煎包子是头天发面,五更盘馅,馅分三种,一种鸡蛋韭菜,一种大葱肉馅,另一种是粉条大葱馅,丁家的粉条经头天熬的骨头汤焖过,有肉味不见肉,非常受食客的欢迎。盘完馅丁氏兄弟开始生火,先熬一锅粥再做一锅胡辣汤,天微透亮,第一锅包子就开始出锅,南门口挨着一座意大利人修建的天主堂, 诵《圣经》声和丁家包子铺的木制风扇声音合在一块,成为清晨一道风景。

丁家的水煎包子油清、面白、馅鲜,个头也大,有人戏称是“马蹄包”,三寸的盘子刚好能放下四个包子,食客一碗胡辣汤,四个包子恰好够一顿饭,吃过饭的食客常会再带一份,这时候如果说是给父母带,负责煎包子的丁四有往往会再倒上一点油,两边煎的焦黄再用草纸包好奉上,这种水煎包子,走三里地不会塌架,回到家两边薄片还是酥香。西关水坑沿有个吃主儿有点奸猾,家中父母早就去世,每次给媳妇往家捎时,总是说是给他娘捎的,每回都能享受煎的焦黄的待遇,后来被别的吃主儿看穿,告诉丁氏兄弟说这人老娘已去世多年,并且父母在世时候很不孝顺。结果这人再捎包子的时候,丁四有给他铲了两个半熟的包子,这人回家后发现不熟,找丁四有理论,丁四有顶了一句说,您娘年轻,让她吃了再给你生个孝顺的弟弟。这事,在南门口一度成为笑谈。

这种美食,汝州首创,起源于北宋,已火遍全国各地!


丁家的包子铺在南门口经营到抗战后期,临汝县城沦陷,日本人在天主教堂驻扎了一个小队,没办法挪到了钟鼓集上。

八十年代初期,毛汝采曾应邀来过汝州,做过两任民国时期县长的他对汝州挺有感情。席间聊天,又提起了丁家的水煎包子,得知丁三有和丁四有都已故去,包子摊由后人经营,顿时黯然神伤,停杯投箸……

(赵彦锋)

本站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或失实,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