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河洛网 首页 亲子 查看内容

不知道这些,你的“反向育儿”,就真的反向了

2022-11-28 19:27| 发布者:况睿文| 查看:404| 评论:0

摘要:最近,“反向育儿”火了!湖北武汉,一个8岁半的小男孩因沉迷于游戏,主动要求“停学”打游戏。于是家长将计就计,制定了严格的打游戏计划,每天玩够16个小时,还要对战绩复盘总结。起初孩子非常兴奋,但是三天下来

最近,“反向育儿”火了!

湖北武汉,一个8岁半的小男孩因沉迷于游戏,主动要求“停学”打游戏。于是家长将计就计,制定了严格的打游戏计划,每天玩够16个小时,还要对战绩复盘总结。起初孩子非常兴奋,但是三天下来,小朋友崩溃了4次;

0℃天气,3岁女孩执意穿单薄的公主裙出门,因为“动画片里的公主,就是在冷的地方”,妈妈就让她亲身体验一番;

一位妈妈为了让女儿改掉平时做事拖拉的习惯,在送女儿上学的时候,故意放慢动作,假装穿脱衣服好几次,把在门口等待的女儿都急哭了,反向操作让女儿当场崩溃……

让孩子感受体验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这种“身教”似乎胜于言教。

“反向育儿”可取吗?家长在“反向育儿”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呢?对此,第一教育采访了上海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心理学博士生导师蔡丹教授。

“反向育儿”总体可取,但前提是……

“反向育儿”中,父母适当放手,将主导权给了孩子,让孩子自己承担成功与失败的结果。

在蔡丹教授看来,“这是一种有效的育儿方式,但前提是父母真的信任孩子,支持孩子。”

“反向育儿”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让他们有机会试错,也让孩子在“碰壁”中不断纠正和调整自己,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蔡丹介绍,在他们开展的多项研究中都发现,家庭教育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并且在孩子自己的活动中以孩子为主导,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得会更好。

同时,“反向育儿”把主导权交给到孩子手中,也就同时意味着后果和责任同样给到孩子,让孩子学会面对可能会有的失败,学会承担“后果”。

不知道这些,你的“反向育儿”,就真的反向了

但是,如果家长的目的是故意惩罚孩子,抱有一种“看你出糗”的敌对心态,就是一种不恰当的育儿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之所以允许孩子自己做出选择,是在等着孩子出错,再趁机教育孩子。这实际上,是出于对孩子的怀疑和不信任,甚至会引发孩子的敌对情绪。

“消极的暗示是不可取的。”蔡丹教授说,“孩子内心往往是非常敏感的,从日常的言语和表情神态之间,他们能够感受到你对我没信心了,于是就放弃了。”

“我注意到,执意要在冬天穿单薄的公主裙的小女孩妈妈的做法就很好。”蔡丹教授说,这位妈妈在电梯里再次询问孩子冷不冷,但是语气是关心的,没有用说教和嘲讽的语气。

“反向育儿”前,评估问题和后果不可少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适合“反向育儿”。如何做到“适当”“适度”无疑是最考验父母智慧的。

蔡丹教授建议,家长首先要对问题和后果进行评估。

家长首先要问自己:后果是孩子可以承担的吗?有多严重?

如果不严重,那么这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可以让孩子有机会自我调整,并承担这样的后果。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能够承担的后果程度不同,家长应该注意把握好“度”。比如3岁的孩子,家长可以让他们自己决定吃不吃饭、什么时候睡觉;而13岁的孩子,则要教会他们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等等。

他举例说,比如孩子想要穿单薄的公主裙出门,后果可能是会感冒,需要吃药、看病,但是总体上这些后果并不是特别严重。

面对沉迷游戏的小男孩,停学打游戏的做法虽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但其实是比较“冒险”的做法。

家长想要取得的效果是:孩子最终对打游戏产生了厌恶,并回学校认真学习。但实际上,孩子对打游戏厌恶了,并不一定就会转向学习。最终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对游戏和学习都没有兴趣,甚至陷入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的状态,最终导致效能感很低,甚至出现抑郁的风险。

此外,还有一些“底线”是父母必须要守好的。比如未成年不能饮酒;不能偷窃,即便是偷拿同桌的一支笔也不可以。

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就要坚决制止,要明确告诉孩子这是违反法律或者违反道德的行为。偷东西的后果是孩子自身无法承受的,这些事情不能让孩子主导,不应该被鼓励尝试。父母应该承担教养责任。

不知道这些,你的“反向育儿”,就真的反向了

“反向育儿”也要给孩子提供“适当”帮助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是不是意味着家长不需要给孩子提供帮助呢?

在蔡丹教授看来,智慧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扮演着“脚手架”的作用。孩子需要的时候,就要及时提供“适当”的帮助。孩子暂时不需要你的时候,也可以“适当”在旁陪伴。

“适当”两字很难,既不能多,不能少。

当发现孩子遇挫或者失败的时候,不要着急指出问题,更不要立刻冲上去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而是要先和孩子聊一聊目前的情况,问问他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什么帮助。

“很多家长觉得要让孩子少走弯路,不想让孩子在某些事情上浪费精力和时间,但实际上就是帮多了,对孩子发展并不好。”蔡丹说。

家长也要注意捕捉到孩子寻求帮助的信号,比如眼神寻找父母,或者苦恼发呆。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出“适当”的指导。不过也不要“包办”。

可以和他讨论解决的步骤,在交流中引导他自己做出下一步行动的选择和判断。这种适当的帮助对孩子发展才是最有意义、有价值的。

家长也要认识到,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孩子需要的“脚手架”高,有的需要的“低”。

有家长觉得,“脚手架”已经搭得够高了,别的孩子都能够爬上去了,我们家孩子怎么还是不行?

家长应该把心态放平和,把“脚手架”放的更低一些。此外,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父母也要将“脚手架”不断调整,找到对孩子最适当的高度。

创设温暖的家庭环境是核心

在蔡丹教授看来,“正向育儿”和“反向育儿”的内核其实是相同的,就是创设温暖的家庭环境。

首先,家长要多听孩子感受,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比如耐心了解孩子喜欢游戏的原因,而不是一看到孩子打游戏就跳脚。

“我们在很多研究中发现,孩子对游戏成瘾往往是在现实中缺乏归属感、自尊感和快乐。”蔡丹教授说。

在生活中,许多父母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在学校里,学业压力大,同伴交往困难,或者成绩进步慢,都让他们很难获得效能感和归属感。

而在游戏中,他们可以一一通关,获得成就感。孩子们在游戏中找到了学校和家庭生活中没有获得的情感支持。

因此,了解孩子在游戏中的“积极感受”,以及在学校里的“消极感受”和“积极感受”也就成为关键。可以由此出发,用积极的互动引导孩子重回正轨。

比如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究竟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是存在同伴交往问题?还是学业上的受挫感?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搭建适当的“支架”,帮助他应对这些难题。

不知道这些,你的“反向育儿”,就真的反向了

事实上,家庭教育作为非正式的教育,教育环境的营造尤为重要,家庭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环境创设的过程。

除了亲子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学习环境、家庭活动等等都是构成家庭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提升家庭环境就是要从提升这些方面入手。

“心理弹性”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用名词,指一个人对外界变化了的环境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反应状态,是一个动态的形式,通俗来说就是心理承压能力。

蔡丹教授介绍,在研究中他发现,如果家庭环境是有信任的、有温暖的,孩子的总体精神状态是积极乐观的,那么孩子的心理弹性就会越好,一次批评、挫折并不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相反,孩子的承压能力则越差,越容易“心理崩塌”。

蔡丹建议,家长要多陪孩子,耐心听孩子讲话,周末带孩子亲子活动,营造更加温暖的家庭氛围。肢体接触也是增进亲密关系的不可或缺的方式,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多拥抱,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个人界限感比较介意,就可以拍拍肩膀,或者击个掌。

“孩子越小,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就越大。事实上,家庭教育也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蔡丹说。

本站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或失实,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