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网

搜索
河洛网 首页 婚嫁 查看内容

家乡习俗——闵行本地人婚嫁那些事(择婚篇)

2021-11-14 09:11| 发布者:铃儿响叮当| 查看:519| 评论:0

摘要:旧时闵行地区本地青年男女婚嫁,多为父母包办,经过出八字、合八字、托媒说合、定亲、行聘(行盘)、择吉迎妆完婚等环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上述过程逐渐消失,一般是自由恋爱或托媒说合后,男女互相走动,择吉

旧时闵行地区本地青年男女婚嫁,多为父母包办,经过出八字、合八字、托媒说合、定亲、行聘(行盘)、择吉迎妆完婚等环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开始,上述过程逐渐消失,一般是自由恋爱或托媒说合后,男女互相走动,择吉日完婚,但还有定亲行聘。

旧俗尚早婚,三、四岁“拿八字”,七、八岁定亲的不少。一般十七八岁、二十岁成婚。向有“十三岁做娘天下通行”的说法。我认识的一位女性就是十三岁生孩子了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提倡晚婚,婚龄逐渐提高。据《上海县志》记载,平均初婚年龄五十年代后期为20.92岁;六十年代为21.5岁;七十年代为24.96岁。

家乡习俗——闵行本地人婚嫁那些事(择婚篇)

上世纪80年代后黄金首饰是彩礼的必备

男女择偶,旧俗男大于女三岁视为好兆头,俗语有“男大三,金银山,买田买到北竿山(位于松江区境内);女大三,屋角坍”。

旧俗镇上人家,喜与当地农村及松江、青浦农村殷实户娶嫁。上世纪五十中期起,讲究户口性质。农村中,大部分就近择偶,范围不出本公社,甚至本村本队。美其名为“肥水不流外人田”“自产自销”。六十年代开始讲究家庭阶级成分,女青年喜与军人、工人、干部结亲,以及“朝东嫁”,有些男青年无奈“讨西头人”,娶青浦、松江一带的女青年为妻。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出现涉外婚姻。进入本世纪,通婚范围越来越广。

家乡习俗——闵行本地人婚嫁那些事(择婚篇)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男女约会

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择婚过程一般是:由媒人(一般为女性)向男女家长介绍对方年龄、职业、家庭等情况,有的还会出示照片。双方如有意,就有媒人陪同见面,称作相亲。有的暗结恋情,男方仍挽人作媒,经女方父母认可,日后完婚以示明媒正娶。

相亲后双方认为满意的,再择日订亲(订婚)。亦称“上落”。是日,女方一人由媒人陪同上男方家,男方家没宴款待亲朋好友。女方在宴席上由男方母亲陪同认识、叫应男方的亲属、亲戚(长辈及同辈年长者),被叫者需要给女方叫应钿,亦称“见面钿”。之后,男方向女方下礼金(彩礼)。至此,双方恋爱关系正式确立,开始互相走动。当然也有“解约”的。进入本世纪后,定亲这一仪式逐渐淡去,但“见面钿”、“彩礼”的还是存在。

家乡习俗——闵行本地人婚嫁那些事(择婚篇)

定亲后可以互相走动了

说到彩礼,旧时有首饰、衣物、现金等,多寡由媒人与男女双方父母商定,间期不乏讨价还价,俗称“争亲”。有谚“千两黄金买不动,四两茶叶定终身”的说法,不知是啥意思。

上世纪五十年代,礼金150—200元,后增至二三百、三四百,有的还置办绒线、呢绒大衣等,60、70年代大衣和上海牌手表一般不可或缺。80年代后时行黄金首饰。进入本世纪后,由于双方都是独生子女,采取“两面蹲”,也有不备彩礼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请期待下篇《迎亲篇》。#今日闵行#

本站声明: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或失实,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